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乾隆寫了大量詩詞,為什麽都不流行呢?

乾隆寫了大量詩詞,為什麽都不流行呢?

乾隆活了89歲,如果刨去9年的童年時間,那麽算寫詩80年的話,即29200天。壹生寫詩4萬首,平均每天就要作詩1.37首。需要註意的是,乾隆還要泡妞、治政、旅遊等,可謂日理萬機,能寫出這麽多詩,絕對是勞模。

然而,這裏卻有壹個很諷刺的話題,即:乾隆寫詩4萬首,卻沒有壹首流傳下來。如果大部分沒有流傳,都可以理解,但4萬首詩,壹首都沒有流傳,就很能說明乾隆文學修養之差了。

來看壹首乾隆的詩歌!《盧溝曉月》:“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壹蝀分波夾鏡明。入定衲憎心***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踏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看完之後,相信大家都有壹個感覺:看不懂!

相反,草根出生的劉邦,可謂大老粗壹個,但壹首《大風歌》卻千古流傳。三國梟雄曹操,被稱為建安文學的領頭人,壹生也就寫了些許詩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老驥伏櫪,誌在千裏”,都膾炙人口。

顯然,寫詩是需要靈感和才情的,不是寫的數量越多,成就就越高。這壹個道理乾隆懂不懂呢?顯然自詡愛好文化的他,應該不會不懂,既然如此,他又為何寫這麽多毫無營養的“流水詩”呢?

第壹,乾隆需要來神話自己!清軍入關之後,到乾隆年間,雖然過去了百年,但民間始終認為滿洲人是“蠻夷”,對其鄙夷並沒有消失。所以,乾隆需要包裝自己,將自己包裝成無所不能的形象,寫詩自然就是其中重要壹環。以此來證明壹點,即:妳們口中的蠻夷,寫詩卻比妳們還要多!這壹點也可以說是政治需要!

第二,乾隆漸長的自我陶醉!經過康熙雍正的馴化,到了乾隆時期,中國文人已經沒了風骨。乾隆壹旦寫詩出來,那麽立即引來壹片叫好,甚至將乾隆比作李杜在世。在這種持續的叫好聲中,乾隆寫詩自然就越來越有興趣。換壹個角度看,如果大家客觀評價或持續貶低他的詩作,乾隆還有興趣寫詩嗎?

第三,乾隆的愛慕虛榮表現!乾隆有壹個愛慕虛榮的特點,即:四處題詞。大家可以在很多旅遊景點,看到乾隆的題詞之類,歷史上其他皇帝會如此大規模題詞嗎?另外,乾隆還喜歡在古董字畫上題詞,這壹點被現代專家批為“牛皮癬”,損害了藝術品的價值。題詞的時候,自然就需要寫詩了,這也是乾隆瘋狂寫詩的壹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