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是宋代著名的大臣,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壹生的寫照。他拋家帶口與韓琦鎮守陜西,多次擊退西夏和契丹的入侵,保衛了國家安全。在“夕陽孤城閉”的荒山上,他曾思鄉,琢磨過“萬裏是家,壹杯濁酒”的詩句。然而,他認為“冉彥沒有失去理智”,並在那裏度過了半生。是啊!“要報效國家,何必生在玉門關?”?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了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富強而奮鬥、拯救人民疾苦的仁人誌士的慷慨情懷,激勵無數人為國捐軀。
當文天祥被元軍兵臨城下時,他知道自己談判的運氣不多了。考慮到“國事至此”,他被“不準自愛”。為了重整旗鼓,為國報仇,他冒著生命危險,幾次逃出元軍的魔掌。他死時,壹心拯救祖國。他在《導南錄序》中宣誓:“生不能救國,死仍是厲鬼殺賊”,還在壹首“自古誰無死於生,留壹顆心照歷史”的詩中發出慷慨悲歌。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鬥爭中,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就更多了。無數革命先烈英勇奮戰,用鮮血染紅了旗幟,誌在“天下之樂”。鬥爭的幸存者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感到無比欣慰。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是“後樂天下”。他們還是為祖國人民“高興”——實現四個現代化,他們是“老古董”。真是“烈士墓之年,其勇未竭”!
要想“先天下之樂而樂”,就必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教育家加裏寧說過,要成為幸福的工匠和創造者,首先要成為全體工農的幸福的工匠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農的幸福工匠和創造者時,他就成為了自己幸福的創造者。這句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釋。
我們年輕人,剛高中畢業,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向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投身於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努力工作;在彌留之際,當他想到自己沒有碌碌無為地虛度壹生,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做出了壹些貢獻,他就會感到自豪和幸福。
目前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僅限於自身利益,報考大學“不出省,不渡河,不過河”,並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這樣的人最後只會處處碰壁,他們的“幸福”是最渺茫的,不可能對社會有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奉勸這種人,“男人的西北有個中國,不要在西橋流眼淚”,“當妳死在野外,把自己埋在他們穿著靴子死去的時候,妳怎麽能死在妳孩子手裏的床上?”千萬不要做的比古人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齊步走,英雄所見略同”,主張有誌之士報國,四海為家。有前途的前輩還能這樣,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年輕人?我們要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新時代的思想內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以公利為代價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把壹生獻給人民,獻給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