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結合是詩與樂的完美結合,是壹種樂曲性的詩歌。距唐代最近,而又收錄最全的就是宋代郭茂倩所著的《樂府詩集》,這部宏偉巨制收錄了五代以前大概560多家的作品,其中僅唐代就有290多家,占壹半還多。
具體到作品的數量上,唐代作品的部分只有更多。從樂和詩的發展歷史來看,越是後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越是復雜。然而,郭茂倩在編撰《樂府詩集》的時候,主要是以音樂曲調的形式進行分類和整理,將收錄於《樂府詩集》中的作品根據音樂不同類型和不同的時代特征劃分成十二個部類。這其中,只有《燕射歌辭》和《郊廟歌辭》中沒有“張王樂府”,剩余的十個部類中,每個部類都有“張王樂府”的作品,其中王建樂府的作品就有36首之多。在整部《樂府詩集》中,“張王樂府”占了唐代樂府作品的最多數量,所以,將“張王樂府”看做是唐代甚至是中唐時期樂府作品的代表是完全可行的。
詩歌藝術上講究“聲為樂體,詩為樂心”,這是從詩樂合壹的角度進的論述。演奏者要想表達出完美的樂聲,就必須調整好樂器,而文人要想表達出完美的樂心,就必須用規範的行文來作詩,古人將樂的詞稱為詩,而將詩的聲稱為歌。在這所有的關系中,聲音是詩和樂所通用的媒介。詩的用語言表達的,而音樂是用聲音表達的,然而聲音也是語言的組成要素。詩和樂有壹個***同特點,就是鮮明的節奏感。隨著歲月的流逝,詩歌中的音樂已無法耳聞,但是記錄下來的文字卻如同化石般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通過詩中的句式變化、篇幅唱段和押韻的方式,人們仿佛能聆聽到當年那抑揚頓挫而又溫婉婉約的樂聲。因此,在研究“張王樂府”的時候,完全可以從語言形式的角度對音樂形式進行反向探求。七言形制的作品超出了《樂府詩集》中收錄的“張王樂府”作品總數的壹半以上。所以“張王樂府”主要是以七言形制入樂的。另外,確定的詩題是樂府的壹大核心規範,這也是樂府作為壹種文學文體的重要特點。而且這種詩題與樂曲之間必然有著壹種內在的聯系,這種樂曲由與壹定的情感內容相關聯,在結構上具有獨特的穩定性特征。郭茂倩也明確註意到了這壹點,所以他在編撰《樂府詩集》的時候,有意將詩題相同的作品,或者是有傳承關系的作品盡量收錄在壹起,方便分類。雖然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縱觀其作品分類,都是以詩題產生的時間為界而區分的。《樂府詩集》將樂府詩主要分為兩個大類,壹是隋唐以前的詩題,總***十類,叫做“舊題樂府”或者是“古題樂府”,二是隋唐時期的作品,主要包括《新樂府辭》和《近代曲辭》,也就是所謂的“新題樂府”。而“張王樂府”中,“舊題樂府”占到多數,所以,“張王樂府”是舊題樂府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