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秦始皇是如何加強對邊疆的控制的?

秦始皇是如何加強對邊疆的控制的?

秦始皇統壹六國後,為維護國家安定統壹的政治局面,加強中央政府對各地特別是邊境地區的控制和聯系,大力建設全國範圍的水陸交通網絡,同時設置驛道,並頒布相關法律,保障驛道暢通。比如從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招募大量人員,歷時10年,最後建成壹條遍布全國的交通幹線——“馳道”。“馳道”以京城鹹陽為中心,四通八達,直通邊疆。史書記載“秦威池名滿天下,東窮燕齊南,江湖之上,海濱之景全。道方五十步,樹高三尺。外為厚,藏於金椎,樹為松。”“赤道”建成後,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壹條南起雲陽,北至九原(今內蒙古占自治區包頭市西部),全長“壹千八百裏”(今約七百公裏)的“直道”。“直路”是全國陸路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防禦匈奴而新建的壹條專門的軍事運輸線。據史料記載,這條國防交通大動脈的南北入口,壹般是南北相對,與秦統壹後的另壹項國防工程長城相交,相互支撐,故稱“直道”。同時路況良好,可用於汽車、步行、騎行組成的大部隊順利快速通行。路上還有存放軍事裝備和駐軍的兵站,可以隨時用物資和兵力快速支援長城防線。壹旦邊境地區有了警察,長城沿線的士兵就會立即點燃篝火,這樣邊防將領就可以根據敵情做出相應的防禦安排,中央也可以招募內地軍隊沿直路幫助他們,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因此,“直路”修建後,立即成為秦朝北方邊防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加強了秦都鹹陽所在的關中與北方河套地區的聯系,使匈奴輕易不敢南侵。直到漢初,漢朝失去河套的戰略地位,因為“直路”的緣故,匈奴仍然不敢從九原沿黃河流域直接南侵,也不敢在河南久留。即使到了唐朝中期,為了保衛壹度死灰復燃的東突,唐朝還修建了東、中、西三座投降城來控制陰山防線,“直路”仍然起到了連接北方邊疆軍事據點的作用。此外,秦始皇在征服西南地區的過程中,還動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修建了兩條陸路(起於四川宜賓,經雲南昭通至曲靖,是壹條連接兩廣湘贛,穿越武陵的“新路”)和壹條溝通嶺南的靈渠(興安運河)。“馳道”、“直道”、“武赤道”、“新路”和靈渠的修建,為秦朝提供了便捷的軍事交通網絡。壹旦發生戰爭,中央政府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必要的力量,機動到所需的戰略方向,並迅速作出反應,這有助於消除地方割據,維護國家統壹,有效地保衛邊疆和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