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壹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壹人。杜甫對李白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壹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壹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壹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壹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壹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向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遊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壹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遊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壹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遊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郁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壹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壹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壹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幹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壹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壹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壹。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壹種排山倒海、壹瀉千裏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這樣壹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壹藝術表現手法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遊、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2.有關後期名人評價李白的詩句古代: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憶李白》)
杜甫:“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
賀知章:“謫仙”(《本事詩》)。
魏顥:“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
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楊升庵:李太白為古今詩聖。(《周受庵詩選序》)
嚴羽:李、杜二公,正不當優劣。太白有壹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壹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沈郁。太白《夢遊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車行》《垂老別》等,太白不能作。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少陵詩法如孫吳。太白詩法如李廣。(《滄浪詩話》)
王世貞: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為有唐絕唱。少陵雖工力悉敵,風韻殊不逮也。(《藝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詩自為壹體。子美學優才贍,故其詩兼備眾體,而植綱常系風化為多,三百篇以後之詩,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詞,語多率然而成者,故樂府歌詞鹹善。或謂其始以《蜀道難》壹篇見賞於知音,為明主所愛重,此豈淺材者僥幸際其時而馳騁哉!不然也。白之所蘊,非止是。今觀其《遠別離》、《長相思》、《烏棲曲》、《鳴臯歌》、《梁園吟》、《天姥吟》、《廬山謠》等作,長篇短韻,驅駕氣勢,殆與南山秋氣並高可也。雖少陵猶有讓焉,余子瑣瑣矣。(《唐詩品匯》)
呂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壹世,後之言詩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圖序》
現代:余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壹吐就半個盛唐。
3.關於李白的詩集評價正文:眾所周知,李白是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詩人。
研究李白的創作風格和身世遭遇有助於我們了解盛唐詩歌創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詩教學中要使學生對離現實語言較遠的詩文產生興趣,對優美的詩句領悟內涵,首先要做的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從而領會其創作風格,領悟詩的意境和蘊含的美好思想。
基於此,我閱讀了李白的詩集和壹些相關資料,對李白的創作風格和身世際遇有了壹些淺顯的認識。 壹、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我覺得,李白的壹生由兩條主線所貫穿:壹是他的仕途生涯,二是道教對他的影響。
李白出身於壹個富有的,有文化教養的家庭。使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他的少年時代生長於蜀中。蜀中是道教氣氛濃郁的地方,環境對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響甚大。
道教影響,幾乎伴隨他的壹生。大約18歲左右,他學習縱橫術。
我認為,就是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受到這些東西的影響,使他具有了狂傲飄逸灑脫的氣質,使他詩中也具有那種濃烈,奔瀉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氣勢。 開元十二年(724),李白開始遊歷生活,並多次希求薦用,屢遭失敗。
天寶元年,李白奉召入京,這時候是他壹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但不久後,就被權貴們所詆毀,仕途再受打擊,使他對朝廷充滿不滿與失望的情緒,但又關心國家大事,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並無減退。
安史之亂起,李白以為報國時機已到,入永王幕,慷慨從軍,後卻被定為反叛罪,長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
到李光弼出征東南之時,他再次從軍,無奈半道病還,逝當塗,年62歲。 我認為,李白將盛唐士人積極入世的人生哲學理想化了,同時又具有唐代詩人壹般的“濟蒼生”,“安社穄”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過於理想化的人生設計必然導致失敗。
但是他始終向往這樣的理想。所以始終在成功與失敗之間不停地來回,使他常陷於悲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著自負,自信和豁達,昂揚的精神風貌。
李白壹生受到了道家,縱橫家,儒家思想的影響。其中,貫穿李白的壹生,則是道教對他的影響,之所以這部分單獨提出,就是因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
少年時代生活於道教濃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後又學習了縱橫術。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舉行了入道儀式。
正因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詩中表現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飄逸灑脫的氣質也來源於這樣的思想基礎,賀知章曾稱他“謫仙人”。
“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俠膽、仙趣、狂飲都極大的刺激著其個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個性意識常處於壹種膨脹狀態,形成了他獨有的浪漫、狂放、倨傲達觀的性格。盡管他在詩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是行樂的感慨,其實是出於內心深處對不受約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隨自然、融入自然。
在詩中,李白常通過對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繪,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獨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灑脫快活,表示對現實世俗的反抗;於飄飄欲仙的奇異想象中,將強烈的自我意識,天真的自命不凡和與眾不同的個性,充分表現了出來。 二、李白的創作風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盛唐詩歌的氣來,情來,神來在李白的詩歌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的詩歌創作,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實浩瀚的壯觀奇景,又有標舉風神情韻而自然天成的明麗意境,美不勝收。可以說:“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評價李白的創作風格可以從他的絕句,樂府,歌行三種體裁來談論: 《望天門山》是李白七絕佳作中的壹首:“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寫出了詩人在大自然懷抱和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審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屬興到神會,壹揮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那剎那的感覺,無窮的韻味,所表現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極富生活情趣,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 當然,僅僅憑借壹首《望天門山》是不足以說明李白的七絕之妙的。
李白的七絕,以山水詩歌和送別詩為多。在這些詩歌中,有壹種與天地自然融為壹體的氣質,以其天真純樸的童心,與山水冥合。
無論寫景言情,都有種壹氣流貫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山中問答》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問奈何事棲碧間,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他的絕句境界清新,而內蘊飄逸瀟灑的風神。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把壹個水、月、白雲連成壹體的琉璃世界,和在這個世界裏產生的奇妙想象,寫得那樣明凈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僅僅談到七絕的成就,簡直就是在抹殺李白詩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絕同樣也是無人匹敵的。
在盛唐詩人中,兼長五絕和七絕的詩人只有李白壹人。他的五言絕句,往往有壹種明快的格調,以明白曉暢的語言,表現出無盡的情思韻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實簡練而內涵豐富,這就是絕句的最高境。
4.有哪些評價李白的古詩1. 《春日憶李白》(唐)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府開,俊逸鮑參軍。
釋義: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贊美李白的詩象庾信那樣清新,象鮑照那樣俊逸。
2. 《夢李白其二》(唐)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釋義:這句詩中的遊子指的是李白。所謂“浮雲遊子意”,人們拿浮雲比遊子,是說他們的行蹤都是飄浮不定的。這句詩的意思是:浮雲整日飄來飄去,遠去的朋友已好久沒有相見了。可以看出詩人心中充滿思念和惆悵。
3. 《尋李白》(當代)余光中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釋義:表現出李白空有壹腔豪情卻倍感寂寞無人意氣相投,月亮自古就是寂寞的象征,所以七分釀成了月光可謂形象。
4. 《飲中八仙歌》(唐)杜甫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釋義:李白飲酒十鬥,就能寫出壹百篇詩來。他也樂於過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臥在長安市的酒鋪裏。他性格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天子召見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說自己是酒中之仙,誰召見都不去。
5. 《調張籍》(唐)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釋義:說李白和杜甫的文章寫得好,光焰萬丈,燦爛的光輝射向遠方。
6. 《贈李白》(唐)杜甫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釋義:每天痛快地飲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妳這樣意氣豪邁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為了誰?
7. 《不見》(唐)杜甫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釋義:這裏“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對立。“憐”。"吾意獨憐才",可見杜甫對李白的偏愛和相知。
8.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釋義:意思是說李白簡直不是凡塵間的人,能走過這麽難走的路,是不是太白金星變成的?
9. 《月下獨酌》(當代)余秋雨
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
釋義:是余秋雨對李白的評價,李白嗜酒成性,有壹腔俠氣豪情,所以說酒入豪腸,李白壹生詩作無數,但幾首描寫月光的詩句尤其有名。
10. 《李白墓》(唐)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隴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釋義:李白的墳位於采石江邊,周圍有很多農田,更長了很多草。在這荒蕪田隴下掩埋的屍骨,當年曾經寫出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字。
5.李白的古詩的點評李白《贈汪倫》賞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1]。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倫叠我情。
賞析
李白鬥酒詩百篇,壹生好入名山遊。據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壹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他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旅遊,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見汪倫乃涇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顯然,這首詩是李白即興脫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然而,也因為它像生活壹樣自然,人們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詩的三四句,後代詩家還有壹點評論,開頭兩句口語化的平直敘述,就說不出所以然來了。其實,結合上述背景來看,頭兩句也是寫得極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我就要乘船離開桃花潭了。那聲口語言簡直是不假思索,順口流出,表現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瀟灑神態。
“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爽朗的歌聲,李白就料到壹定是汪倫趕來送行了。
這樣的送別,側面表現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節,看來,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回來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別的李白固然灑脫不羈,不講客套;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放熱情,不作兒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
也許正因為兩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為同調,很珍視汪倫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對著眼前風光綺麗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結合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如說汪倫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樣深呀,當然也可以,但顯得壹般化,還有壹點“做詩”的味道。現在的寫法,好象兩個友人船邊餞別,壹個“勸君更進壹杯酒”,壹個“壹杯壹杯復壹杯”。李白酒酣情濃,意態飛揚,舉杯對腳下悠悠流水說道:“桃花潭水啊,別說您多麽深了,可不及汪倫的友情深呢!”口頭語,眼前景,自有壹種天真自然之趣,隱隱使人看到大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以,清人沈德潛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壹轉換間。”(《唐詩別裁》)
古人寫詩,壹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此詩自呼其名開始,又呼對方之名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後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識的。誠然,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毫不費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無矯飾,而自有壹種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尋常還奇蝴”,正所謂炫爛之極,歸於平淡,這種功夫是極不易學到的。上面這首《贈汪倫》就集中體現了李白這種自然高妙的詩風。
我國詩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上述李白這首詩表情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感染力。由此可見,文學現象是復雜的。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不能“定於壹律”的。
註釋:
[1]踏歌:壹種民間歌調,邊走邊唱,以腳步為節打拍。
6.關於李白的詩集評價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向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情美。這裏有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有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所有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豐采。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雙腳和詩筆豐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筆橫掃,狂飆突進,於是,洞庭煙波、赤壁風雲、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壹下子飛揚起來。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遊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奔馳的駿馬。在詩裏,詩人壹掃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於極端。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壹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湧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7.評價李白的古詩有哪些評價李白的古詩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殺,唯吾獨憐才。(杜甫)
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於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壹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聖教。(徐增)
但是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余光中的這首《尋李白》,當時寫作文經常用到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那壹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
高力士羞憤的手裏,人卻不見了
把滿地的難民和傷兵
把胡馬和羌笛交踐的節奏
留給杜二去細細的苦吟
自從那年賀知章眼花了
認妳做謫仙,便更加佯狂
用壹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壺
把自己藏起來,連太太也尋不到妳
怨長安城小而壺中天長
在所有的詩裏妳都預言
會突然水遁,或許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亂發當風
-
樹敵如林,世人皆欲殺
肝硬化怎殺得死妳?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壹吐,就半個盛唐
從開元到天寶,從洛陽到鹹陽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
不及千年後妳的壹首
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當地壹彈挑起的回音
壹貶世上已經夠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難堪
至今成謎是妳的籍貫
隴西或山東,青蓮鄉或碎葉城
不如歸去歸哪個故鄉
凡妳醉處,妳說過,皆非他鄉
失蹤,是天才唯壹的下場
身後事,究竟妳遁向何處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勸妳不住
壹回頭囚窗下竟已白頭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妳了
匡山給霧鎖了,無路可入
仍爐火未純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躡葛洪袖裏的流霞?
-
樽中月影,或許那才是妳的故鄉
常得妳壹生癡癡地仰望?
而無論出門向西笑,向西哭
長安卻早已陷落
二十四萬裏的歸程
也不必驚動大鵬了,也無須招鶴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壹扔
便旋成壹只霍霍的飛碟
詭綠的閃光愈轉愈快
接妳回傳說裏去。
8.後人對李白評價的詩詞 對聯蘇軾:“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淩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書黃子思詩集後》)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朝文宗禦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白居易:“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黃錦祥對李白杜甫同贊道:“執唐詩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貞: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最稱擅場,為有唐絕唱。少陵雖工力悉敵,風韻殊不逮也。(《藝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詩自為壹體。子美學優才贍,故其詩兼備眾體,而植綱常系風化為多,三百篇以後之詩,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9.名人對李白的評價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殺,唯吾獨憐才。(杜甫)
醉眠秋***被,攜手日同行。(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
詩總不離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於天才得李太白,於地才得杜子美,於人才得王摩詰。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太白千秋逸調,子美壹代規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合聖教。(徐增)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袖口壹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