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詩經》是什麽朝代的作品

《詩經》是什麽朝代的作品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原本叫《詩》,***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於此.另壹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於《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壹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淩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壹.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壹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誌》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壹***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壹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壹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壹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壹個事物比喻另壹個事物.“興”是從壹個事物聯想到另外壹件事物.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