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話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裏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此文出自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陶淵明的《飲酒》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來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的險惡,生活的艱辛,又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終於在義熙元年(405年),他四十壹歲時,當了八十余日的彭澤令後棄官歸隱,長歸園田,不再出仕,親執耒耜,躬自勞作。
由於社會的長期分裂和動蕩不安,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奢侈,許多敢於批評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動輒被無辜殺戮。因此,當時文人們懼談政治,盡是躲開政治,有的以遊山玩水,隱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學清談等方式來表示自己沒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統治者猜忌,以招來人身傷害。
橫禍難料的黑暗現實造成的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影響破落貴族出身的陶淵明。他從二十九歲第壹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壹歲解去彭澤令,前後幾仕幾隱,實際做官時間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這樣在黑暗現實裏稍縱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語言,指責黑暗社會,揭露政治危機,鄙棄虛偽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