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來壹直處於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耗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有壹天,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了,於是便強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賞春色。在遊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與壹位高僧閑聊了很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原詩《題鶴林寺壁》--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註解--
強:勉強。因:由於。過:遊覽,拜訪。竹院:即寺院。此處“偷”在有的詩歌版本中作“又”字。浮生:語出《莊子》“其生若浮”。意為人生漂浮無定,如無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謂之“浮生”。
出處--唐代詩人李涉《題鶴林寺壁》。
擴展資料《題鶴林寺僧舍》,是唐代著名詩人李涉的七言絕句,寫於鎮江鶴林寺的墻壁上。作者在聽了老僧的教訓後悟得了對待人生的觀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大凡人心中煩悶,宦海失意,心情不佳的時候,來到如此幽雅脫俗的環境中,總會有所感染,得到些許慰藉吧。李涉,唐憲宗時,授太子通事舍人,後被貶謫陜川司倉參軍。文宗時,召為太學博士,復以事流放南方。
這是他在遭流放期間,強登鎮江南山,從與寺僧的閑聊之中,啟開了苦悶的閘門,落進了清新的空氣,強化了對現實的感受和認識,才能給自己麻木的心靈上增添了不少的愉悅。若是他整天悶坐在家,又何來“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情趣。
難怪北宋詩人蘇東坡也十分喜歡李涉的詩呢。那“竹院逢僧”之處,成了他在南山最留戀的地方,同時,建起了“蘇公竹院”,重享當年李涉與僧閑聊的情趣哩。“旅行是壹面鏡子,”這是西班牙人的壹句名言。胡愈之先生專為這句名言作過註釋:“人總不能看見自己,唯有和別處的人相比較時,方照見了自己的真實面目。”
意思就是從煩悶、失意中解脫出來,去到壹個幽雅脫俗的地方,讓身心得到修養。
走走路,讀讀書,照照自己,不只是做人和著文的需要,即使非常煩惱的心境,也會煙消雲散,那當然也就不僅僅是“偷得浮生半日閑”了。
長時間來壹直處於混沌醉夢之中,無端地耗費著人生這點有限的時光。有壹天,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了,於是便強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賞春色。在遊覽寺院的時候,無意中與壹位高僧閑聊了很久,這才忽然覺得心中長久以來的苦悶全然忘卻,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終日錯錯醉夢間”,這壹句是詩人對自己遭遇流放時的內在情緒與外在情態的真實描述。詩人從“抑”起筆,首先抒寫其消極渾噩的內心情態。在“醉夢”前面修飾以“終日錯錯”,可見詩人面對流放遭遇所表現出來的極度消沈和壹蹶不振。從寫法上這是采取了先抑後揚的寫法,為下文的“揚”做了壹個很好的蓄勢和鋪墊。
“忽聞春盡強登山”,這句是寫詩人在百無聊賴之際,渾渾噩噩之中,忽然發現明媚的春光已經快要離他而遠去了,於是強打精神走出戶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賞春色以排遣積郁已久的愁苦與不快。
這裏的“春盡”我們應該不僅僅理解為自然界的春天將要過去了,還應該想到人生青春歲月之有限。詩人不甘心就此消沈下去,不能就這樣枉費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壹生,因此才在“忽聞春盡”之後振作精神“強登山”。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也不失為壹句人生啟迪之難能可貴的箴言。
“因過竹院逢僧話”,“因”,當為介詞,有“由於”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參禪悟道修行之地。詩人來這裏幹什麽?有意來的也好,無意路過也罷,總之,人還是進去了,並且與寺內的高僧談禪悟道閑聊了很久。
“逢僧話”之“逢”字告訴讀者是無意之中碰到的;“話”,即與老和尚談禪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悶與不快,探討人生之喜怒哀樂,等等等等。作為佛家,對待人生的觀念自古多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不論有多大的煩惱與不快,學會深藏於心底,這樣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偷得浮生半日閑”,從這壹句詩中可以看出,當時詩人的人生態度還是樂觀的。詩人積極樂觀的心理原本是有的,但是由於屢遭貶謫和流放的打擊,壹時間被現實與外物的不順困惑了,直到與鶴林寺高僧的壹番深層次聊天之後,解開了詩人積郁已久的心結,才使他從“終日昏昏醉夢間”醒悟了過來。
排開了紛繁復雜的塵世的紛擾,有了重新面對現實,重新審視人生的勇氣,才感悟到“偷得浮生半日閑”,獲得暫且的半日清閑的快樂。這壹句有的版本為“又得浮生半日閑”,筆者認為用“偷”字更好壹些,因為這樣更具主觀色彩,更能表現出詩人從容樂觀的人生態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