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中“/”符號表示停頓位置。
《致橡樹》舒婷
我/如果/愛妳——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借妳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妳——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妳的高度,襯托/妳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壹陣風過,
我們/都相互/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妳/有妳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沈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愛——不僅/愛妳偉岸的/身軀,
也愛妳/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現代詩歌的停頓、押韻和分行:
舊體詩有格律,講究押韻,講究對偶,我們自然容易感受到詩歌的音樂性。但很多學生有誤解,認為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是沒有這方面要求的,更有壹些學生對詩歌格律的認識模糊不清。為了使學生對詩歌有更多的認識,我認為有必要向學生介紹世界詩歌發展的基本趨向——從格律詩轉到自由體。外國20世紀前的許多詩歌是以格律形式為主的,如雪萊、拜倫、普希金的詩歌大多是格律詩。在此基礎上,還要使學生了解停頓、押韻和分行的常識,以便更好地朗讀和理解詩歌。要朗讀好詩歌,除了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外,還要處理好詩句內部的停頓,把握好詩句的感情節奏。如《就是那壹只蟋蟀》,句式整齊勻稱,節奏鮮明,讀時會感受到適應思想內容的需要而產生的優美韻律。這是因為作者流沙河以語意為單元作有節奏的停頓來組織詩句。好的譯詩也會註意到語種的區別,盡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譯出來,
“以頓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借以語意為單位的自然節奏的停頓代替外國格律詩的“音步”)。
如《致恰達耶夫》,原詩每壹行分三個音步,譯者戈寶權處理為每行三個停頓,加強譯詩的節奏感:並不能長久地/把我們/欺誑
也已經像夢/像朝霧壹樣地/消亡
我們/忍受著/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聖的/自由時光
現在我們/為了榮譽獻身的心/還沒有死亡
通過朗讀我們可以發現,句內按語意節奏停頓的效果比按詞語節奏停頓要好,氣韻流暢,情感呈自然流動狀態。
關於押韻,我們應該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理解不同的韻腳對內容的影響。事實上,不少學生能夠體會出不同韻腳的美感效應:如《致橡樹》中押己、儀、起、意、霓、裏、地等字的“i”韻,顯得綿長、細膩、清脆,有力地表達出愛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達耶夫》中押亡、樣、芒等字的“ang”韻,顯得鏗鏘、悠遠、深沈,表達出對自由的渴求以及對未來的期望。這些韻腳都能很好地為思想感情服務。有的學生認為詩歌壹句壹行,對如何處理分行沒有什麽要求。這是壹種誤解。詩歌分行壹要合乎內容,壹要合乎音韻。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壹句為例:
她含著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
曬好那些大豆和小麥
這裏分行壹是合乎每行內部的停頓(每行頓三次),二是合乎感情節奏(如果把兩行安排為壹行,那麽讀起來太拗口,影響閱讀效果)。這樣,學生在強化詩歌朗讀獲得朗讀技巧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詩歌的感情節奏,為分析內容和領悟技巧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