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是壹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邊城》這本書是由壹個個小故事編成的。《邊城》讀後感與收獲有哪些妳知道嗎?壹起來看看《邊城》讀後感與收獲,歡迎查閱!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篇1

時間總由清澈流向渾濁,然後,又從渾濁的邊緣處透漏出壹絲懷舊的淚光,那是遺留在腦際久久不能消逝的壹種眷戀,亦是感懷時光匆匆而過卻無以名狀的壹絲遺憾……

也許,在很多年以後,妳還會想起這麽壹個地方——鳳凰,那裏曾給過妳期盼與欣喜。或許,在那煙雨朦朧的水面上,在那枯黃敗落的秋葉上,在那光滑靜默的青石板上,妳依稀可以聽到壹聲沈重的嘆息。或許,在風雨飄零的夜裏,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裏,妳依稀可以看見壹個老人顫動的孤影。

也許,在很多年以後,妳還會記起這麽壹個人——沈從文,他曾用壹種既恨又愛的筆調刻畫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態變遷。而如今,他卻又留下了壹個讓世人追逐的夢——《邊城》。他以壹顆熱切的心安息在沱江邊上,那裏只有山泉綠樹、鳥鳴蟲吟為伴,簡易素樸的石碑是他留給世人最後的絕筆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壹首警世哀歌。

當妳帶著《邊城》的夢,風塵仆仆的奔赴鳳凰,而當妳去過了鳳凰,並帶著鳳凰的現實又重新回到沈從文勾畫的夢中《邊城》時,妳也許會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鳳凰因沈從文而名著,還是沈從文因鳳凰而不朽?這裏沒有唯壹的答案。也許,沈老也不曾想過。

與世辭別二十余載,然而,還有無數陌生的過客,慕名而來,佇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壹束鮮花。遊客們這種不約而同的真摯情思,必定是在堅持著或守望著壹個似真似幻的夢——邊城鳳凰。這個夢,曾因沈從文先生的勾畫與現實神似而變得臨近,但如今卻又因現實的破碎而變得更加遙遠。遊客們高高興興地來,卻又悻悻地離去,沒能尋到最初設想的安慰,卻裝了滿腹的苦水。可是,城市裏的男男女女卻依然不知疲倦、不聽勸告地從五湖四海虔誠而來,沖動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夢。

難道真有壹個清晰淡雅、淳樸寡欲的世界?也許有。這個只有沈從文先生知道。

城市裏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於高樓林立之間,奔波於平滑筆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適的空調溫室裏,當他們從沈從文先生虛構的故事裏,開始遙想這麽壹個夢幻與現實巧合相遇的鳳凰古城時,壹種頓然開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們想從喧鬧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後隱沒於略帶寂寞的古城小鎮。白天,臨窗而坐,酌壹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漁夫,聽著那竹篙與江水拍打時清麗的嘩嘩聲。晚上,徒步江邊,看漁火閃爍,聽著酒家裏的稀落耳語,眺望著異鄉的皓月。把煩惱忘於腦後,把身心寄托於清閑與寧靜,這是何等的愜意!

可是,他們看到的卻只能是壹個與想象中相差太遠的地方。當壹串串的五顏六色的彩燈被嵌在每家每戶的屋頂上的時候,鳳凰就已經失去了黑夜裏的那份神秘。當壹個個酒吧壹窩蜂地占據了沱江兩岸時,鳳凰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寧靜與清閑。當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著計算著壹絲壹毫的金錢利益時,鳳凰就是去了骨子裏的樸素與單純。遊人們離鳳凰近了,可他們的心卻離鳳凰遠了,現實中鳳凰的陌生感帶給了他們失落後的深深感嘆。

沈從文先生虛構的邊城也許只是壹個象征之地,《邊城》中的真與善也許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應該壹直追逐的方向。

當妳再壹次來到沈從文先生的墓碑前,妳可能會理解墓碑上的這句話:“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這是每壹個墓碑前的過客必定會輕聲吟誦的壹句話。人生在世,難免會有沈浮跌宕,在艱難困苦中認識自己、雕刻自己,最終欣賞自己,也不至於辜負了半生光陰。從沈浮跌宕中平靜下來,回味壹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豁達的心境便馳騁於天地,世間恩情真善猛然間浸入心懷,坦坦蕩蕩,灑脫超俗,這樣也不至於窮途末路,落得個遺臭萬年。這也許就是沈從文先生《邊城》所要告訴大家的最真實最虔誠的人生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邊城”,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是壹個向往邊城的人,可是他已經走進了邊城,因為邊城早已經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鳳凰,只想魂歸故鄉。他不想給世人留下斷殘的現實,卻不料留下了壹個誤解後的念想。

壹群群遠道而來的人們,帶著虔誠的心,暢遊在他所勾畫的夢中,歡聲笑語,充盈耳畔。可是,夢醒之時,卻淒涼滿地,失望連連。

我想,從那壹刻起,當第壹個倉皇的腳步走進鳳凰時,沈老就開始走向孤獨了。在某個能聽得見淚水滴落的夜晚,沈老從耀眼的霓虹燈下走過,並在昏暗中留下孤獨的背影……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篇2

《邊城》這部書我很早就看過,但從這兩天的重讀效果看,當初似乎沒看懂多少。

湘西的小鎮邊城,美麗、純凈、樸實的代表和最佳寫照,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友好產物,在壹片如詩如畫的美麗山水中間世世代代生長著的村民,似乎從精神到靈魂都融入了山的清新與水的淡雅,人們的生活沒有收到外界現實環境的影響,人性也似乎沒有受外界物質精神的束縛。在小說裏,作者塑造了壹群閃耀著人性美的理想人物,既不同於魯迅筆下孤寂的鬥士,也不是老舍文中無奈的貧民。莊嚴、美麗、虔誠、友善、誠信,以至於對於外界的物質文化的輕視和不屑,壹切都充滿了善,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卻又善良的如此清雅自然。吶喊的狂人到了這裏也會悠閑的漫步於邊城的小巷;福海和祥子也會放下手中洋車的手柄,做在街邊壹邊看著人來人往,壹邊抽袋煙。

但細看之下,這個“世外桃源”似乎又不是完全的超凡脫俗。全書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這可能是沈先生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對人性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無論大佬、二佬、爺爺,甚至沈從文本人,所有人都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碾坊的出場,就是作為物資財富的代表出現在原本恬靜的邊城生活中,所有人都開始猶豫,開始迷茫;或者逃避,或者無奈。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生了矛盾沖突後,所有人都沒有解決的方法。結果,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當每壹位讀者都開始從心底裏期待那份美好的到來時,卻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偶然,但又像是命運必然的安排。最終,小說中壹切的美好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壹個身亡,壹個出走,祖父也在壹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只留下孤零零的翠翠獨自在河邊孤零零的等待。壹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許多時代的人們都在追求人性化的社會,但從來沒有壹個成功的,也根本不會成功。社會需要發展與進步,如果沒有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社會根本無法發展,人性雖然沒有了欲望但也沒有希望,理想最終只能剩下空想。所以,在沈從文先生所描寫和追求的人性美社會中,有其無法避免的局限性和不足,這是沈從文先生看得見,卻無法改變的問題,也是《邊城》中的迷茫。

二佬儺送的出走是全書留下的壹個懸念,作者只是,或者只能用時間和翠翠的等待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果按照當時的社會,二佬的出走有什麽結局?以魯迅小說的思想,二佬的出走無疑是三種情況:死了;墮落;飽經風霜後無奈的回去。所以,作者追求美好社會,就好比祖父希望翠翠有好歸宿,極度愛護,極度重視,但因為愛之深而總是莫名又無奈的產生偏差,似乎無論如何努力,最終無法達到目的,只能剩下遺憾。沈從文先生不是政治家、軍事家,不是孫中山,不是毛澤東,他可以見到問題,但無法解決。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那種傳統意義的人性美,在與社會的物質文明沖突後,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我十分向往和感慨那種原生態的人性美,那種高尚純潔精神文明,正是這個社會從形成到現在壹直缺失的精神美。但同時又必須承認,社會在發展,物質在進步,壹個非物質化、非社會化的意識形態難以發展下去。像祖父那樣死去,像翠翠那樣等待,像二佬那樣出走,似乎只有這三條路去選。或許會得到拯救,或許只會留下壹些痕跡。總之,如果無法改變這種情況,翠翠就只能在紙上等待,二佬也絕對不會回來。

結尾處翠翠孤獨、無奈的等待二佬回來,也可以視為作者的寫照:無奈的等待著壹個美好社會的真正到來。

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篇3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沈浸在壹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壹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知道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壹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壹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裏關系,人與自然的統壹,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嘩,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壹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壹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壹些東西,改變不了壹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壹身獨自的癡癡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壹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幹,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篇4

沈從文是我很喜歡的壹個作者,他的身上永遠保存著最純粹的那種鄉土氣息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都讓人為之動容。《邊城》是他的壹篇關於翠翠和儺送愛情故事的短文,也是壹部沈從文對邊城純樸美好生活描寫的合集。而在文集裏《邊城》這篇短文的描寫則更加細致。是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夠較為完整的體現出邊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兒,她的父母並沒有帶給她多少的愛,但是因為有壹個善良的爺爺和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順遂自在、無憂無慮,是個天真美好的小女孩。但是儺送和他的哥哥天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兩個非常優秀的適婚男孩子都對翠翠傾心,但是兜兜轉轉、誤會的出現、還有浮樸的邊城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使本該美好的生變得不那麽順其自然了。

天賜因為翠翠喜歡的是儺送而選擇出行遊歷卻不慎離開了這個可愛的邊城小鎮。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了,儺送因為天賜的意外去世而對翠翠和她那個壹心想要外孫女兒後半生在自己離開後有所依靠的爺爺產生了間隙。因為對翠翠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個改變讓本來能夠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後半生可能沒有了壹個好的依靠。這時爺爺著急了,他由開始的主導地位變得劣勢了,他擔憂著翠翠的後半生,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在壹個風雨夜裏,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變得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儺送也沒有回來。

“到終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這是《邊城》這篇文章最讓人無奈和感到絕望的,也是這個美好邊城生活的壹種悲劇,因為來自這兒的純樸人們的感情太過真摯導致了最後儺送的矛盾。

《龍朱》這篇短文被編輯到《邊城》裏也是壹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因為《龍朱》也很能體現出沈從文的寫作特點和存在於他腦海裏的觀念。龍朱這個很完美的男子也會世間周圍人的愛戴和敬畏下不敢親近喜歡上壹個美麗的女孩子,並為之喜為之愁。這些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那麽的美麗,是上帝的寵兒,他們美得讓人尊敬愛重。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人喜愛讓人向往,可是現在的邊城卻因為人們的欲望變得不那麽純粹,這樣的差距也讓人感到失望。

《邊城》讀後感與收獲篇5

沈從文是我很喜歡的壹個作者,他的身上永遠保存著最純粹的那種鄉土氣息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現出來的文化底蘊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都讓人為之動容。《邊城》是他的壹篇關於翠翠和儺送愛情故事的短文,也是壹部沈從文對邊城純樸美好生活描寫的合集。而在文集裏《邊城》這篇短文的描寫則更加細致。是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夠較為完整的體現出邊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兒,她的父母並沒有帶給她多少的愛,但是因為有壹個善良的爺爺和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順遂自在、無憂無慮,是個天真美好的小女孩。但是儺送和他的哥哥天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兩個非常優秀的適婚男孩子都對翠翠傾心,但是兜兜轉轉、誤會的出現、還有浮樸的邊城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使本該美好的生變得不那麽順其自然了。

天賜因為翠翠喜歡的是儺送而選擇出行遊歷卻不慎離開了這個可愛的邊城小鎮。這就是悲劇的開始了,儺送因為天賜的意外去世而對翠翠和她那個壹心想要外孫女兒後半生在自己離開後有所依靠的爺爺產生了間隙。因為對翠翠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個改變讓本來能夠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後半生可能沒有了壹個好的依靠。這時爺爺著急了,他由開始的主導地位變得劣勢了,他擔憂著翠翠的後半生,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在壹個風雨夜裏,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變得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儺送也沒有回來。

“到終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這是《邊城》這篇文章最讓人無奈和感到絕望的,也是這個美好邊城生活的壹種悲劇,因為來自這兒的純樸人們的感情太過真摯導致了最後儺送的矛盾。

《龍朱》這篇短文被編輯到《邊城》裏也是壹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因為《龍朱》也很能體現出沈從文的寫作特點和存在於他腦海裏的觀念。龍朱這個很完美的男子也會世間周圍人的愛戴和敬畏下不敢親近喜歡上壹個美麗的女孩子,並為之喜為之愁。這些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那麽的美麗,是上帝的寵兒,他們美得讓人尊敬愛重。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人喜愛讓人向往,可是現在的邊城卻因為人們的欲望變得不那麽純粹,這樣的差距也讓人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