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蜀相》理解性默寫

《蜀相》理解性默寫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到了成都,終於結束了長達四年之久的在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三國時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世稱武侯祠。因諸葛亮在生前就被封為武鄉侯,去世後又被蜀漢後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760年春天,杜甫拜謁了武侯祠,寫下了傳頌千古的絕唱《蜀相》,但詩歌的題目沒有提及他瞻仰的武侯祠,而是涉及了諸葛亮生前擔任的職務——蜀漢丞相。壹般而言,幾乎遊覽或者拜謁過武侯祠的人,無論寫作詩文,還是向人介紹,總會直接說武侯祠,幾乎不會有人說蜀相。杜甫不言祠堂而言蜀相,是別出心裁還是另有寄托?我們知道,蜀相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生前曾經擔任過這壹職務。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杜甫在拜謁武侯祠後寫出的詩作,應該在題目就點出武侯,畢竟諸葛亮生前身後都被封侯,祠堂又被稱為武侯祠。此是情理之常,自然而然。再說古代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就是建立事功,封侯拜爵。封侯不但是壹生的榮耀,而且會澤被子孫。這是對自身壹生功業的肯定,光宗耀祖,惠及後世。東漢班超就說“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裏之外”。(《後漢書·班超傳》)祠堂本是紀念性的建築,就其名稱而言,壹般不以姓氏稱之,更不能稱之丞相祠堂,歷代丞相可謂多矣,再說丞相只是生前職務。而侯作為壹種爵位,除了生前封侯,也可以死後追謚,本身就有紀念意義。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稱紀念諸葛亮的祠堂為武侯祠最為合適。所以全國各地紀念諸葛亮的祠堂有多處,但從沒有有意識地從名稱上加以區別,壹律稱之為武侯祠。但是杜甫不但在題目中不說祠堂,而且從全詩看,他也無意於對武侯祠進行過多的描述,寫祠堂僅僅只有首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頷聯雖然寫景,但是如果從整首詩中剝離出來,絲毫看不出是對武侯祠的描寫,因為這樣的隔葉黃鸝,映階碧草,隨處皆有,不獨武侯祠。如果要寫武侯祠,應該寫能夠體現武侯祠特征的景物,比如建築,比如塑像,比如石刻對聯,比如焚香拜謁,可是杜甫絲毫沒有涉及。顯然,杜甫是借祠堂而寫人。但就人而言,杜甫在題目中也不說諸葛亮、諸葛孔明,更不說武侯,而單單說蜀相,側重於他的丞相身份。韓非子說,循名而責實。在諸多稱謂中杜甫獨獨鐘情於丞相,說明丞相這個身份在詩人心目中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我們先看丞相_個職務本身意味著什麽。壹般而言,丞相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行政長官,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可以說是百官之長。按照儒家知識分子的認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獲得這個職位就意味著能夠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夢想,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而成為丞相就是最高的“達”。封侯僅僅是獲得壹個爵位,不過是對其功業的肯定,而且同時被封侯者可謂眾矣,但丞相同時同期只有壹人,可謂位高權重。在杜甫的時代,很少有知識分子能夠拜相而成就壹代功業。諸葛亮是壹個特例,故而成為後世儒家知識分子的楷模。他出將入相,治國安民,建功立業,名留青史,不但在劉備三顧茅廬中賺足了面子,而且君臣相遇後,他得以施展抱負,馳騁天下。杜甫自青年時代起就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雖歷經坎坷,此心不渝。他壹生漂泊,僅僅做過幾任小官,但忠君愛國之心,未嘗稍減。他總是吟唱“葵藿傾太陽”,蘇東坡說他是“壹飯未嘗忘君也歟?”。杜甫在二十多歲時就寫過“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又說“致君堯舜上”,可見其理想之高遠。兼濟天下的理想,無論是在廟堂之上還是在江湖之遠,他都念茲在茲,即使窮困潦倒、四處漂泊、饑寒交迫、居無定所,也不曾動搖。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流離漂泊,其憂國憂民之心,愈漸強烈。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真是無限仰慕,倍加敬重,他多麽渴望自己能夠成為這樣的濟世英才。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來源:中學教育參考·文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