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思念故鄉的詩句五段

關於思念故鄉的詩句五段

1. 關於思念家鄉的古詩5首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 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唐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人日思歸

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

2. 思念故鄉的詩詞,5個以上

⑴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壹年。

⑵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⑶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⑷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裏,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⑹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⑺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⑻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⑼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⑽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壹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⑾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⒀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⒁示兒(陸遊)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⒂漁家傲(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⒃壹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壹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⒄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⒅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⒆有感壹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壹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3. 思念家鄉五段現代詩

余光中的《鄉愁》 詩歌全文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壹,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壹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壹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余光中作為壹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壹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壹枚郵票,那青年時的壹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壹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壹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壹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

(《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

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遊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壹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於壹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

《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壹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

它的形式美壹表現為結構美,壹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

統壹,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壹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愁》***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註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壹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裏)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壹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壹枚”、“壹張”、“壹方”、“壹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並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

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壹。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壹首。

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沈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

返臺後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 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壹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

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

4. 20首思念家鄉的詩句

思鄉詩 《靜夜思》 (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望驛臺》 (唐)白居易 靖安宅裏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鄲驛思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生.。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新年作》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壹程,水壹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霜鬢明朝又壹年。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陰雨》 唐白居易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

望闕雲遮眼,思鄉雨滴心。 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 唐李中 旅次經寒食,思鄉淚濕巾。 音書天外斷,桃李雨中春。

棱肌遲可侏玖蟲雪矗磨欲飲都無緒,唯吟似有因。 輸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鶴 驅馬傍江行,鄉愁步步生。 舉鞭揮柳色,隨手失蟬聲。

秋稼緣長道,寒雲約古城。 家貧遇豐歲,無地可歸耕。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江上送友人南遊》 唐張喬 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 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

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 瀟湘見來雁,應念獨邊遊。

《思鄉作》 唐布燮 瀘北行人絕,雲南信未還。 庭前花不掃,門外柳誰攀。

坐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裏照關山。

《江外思鄉 》 唐韋莊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壹絲絲。

《次北固山下》 元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5. 關於思念家鄉的詩句和好段好段只要50字

壹,家鄉就像是壹盞明燈,照亮我們人生的道路,讓離家的思念家鄉的孩子時刻記著回家的路。

二,家鄉的樹,家鄉的小溪,家鄉的壹草壹木,讓遠方的我無時無刻、無不想念。

三,站在高樓,俯瞰燈火照耀下的城市,這個鋼筋水泥鑄造的“牢籠”,讓我突然懷戀兒時家鄉的青磚瓦房,鄰間的和諧美好,壹種思念油然而生。

四,中秋月圓!遠方的學子,離家的打拼著,在遙遠的地方,望著這壹輪明月,獨自在心裏問自己:家鄉的月是否也是這般的明?

五,無論走多遠,家鄉都是承載我們夢想的港灣,像父親的肩膀壹樣有力,像母親眼神壹樣溫柔,讓疲憊的我們時刻思念著,想撲進她的懷裏。

6. 有沒有思念故鄉的古詩(不少於5首)

滅燭憐光滿。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千燈夜作魚龍變,更許螢火爭清寒,今夜清光似往年。

壹杯未盡銀闕湧,瑞光千丈生白毫,飛螢卷簾入。

卷簾推戶寂無人。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應是嫦娥擲與人,低頭思故鄉思鄉詩。

明朝人事隨日出,歸來呼酒更重看,疑是地上霜,萬道虹光育蚌珍,醉後各分散,還寢夢佳期。

中秋登樓望月 (宋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

西南火星如彈丸,光彩露沾濕,東南見月幾回圓。

暫伴月將影,恍然壹夢瑤臺客,咽咽寒鳴露草,對月題詩有幾人,行樂須及春,殿前拾得露華新,湓浦沙頭水館前。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

月既不解飲。

誰為天公洗眸子,曲江池畔杏園邊,銀漢無聲轉玉盤。

驚鵲棲未定。

佳期曠何許。

今宵註眼看不見。

南都從事莫羞貧,應費明河千斛水,窗下咿啞唯楚老。

天上若無修月戶。

情人怨遙夜: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舉杯邀明月。

至今不會天中事。

曲折無心逐浪花。

昨風壹吹無人會,對影成三人。

何人艤舟昨古汴。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

中秋月(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 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

不堪盈手贈,角尾奕奕蒼龍蟠,照我湛然心不起。

遂令冷看世間人。

今年八月十五夜,獨酌無相親,亂雲脫壞如崩濤,天涯***此時。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

中秋待月(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裏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影徒隨我身。

醒時同交歡。

西北望鄉何處是。

永結無情遊。

我歌月徘徊,浪風回豈復堅,明月明年何處看,相期邈雲漢。

此生此夜不長好!望望空佇立,我舞影零亂,披衣覺露滋,竟夕起相思。

舉頭望明月。

青熒滅沒轉山前。

堂前月色愈清好。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明月易低人易散,低昂赴節隨歌板,桂枝撐損向西輪

7. 關於思念家鄉的古詩5首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 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逢入京使 唐 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人日思歸薛道衡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