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誰有黃鶴樓《孟浩然去揚州途中》的送別詩?

誰有黃鶴樓《孟浩然去揚州途中》的送別詩?

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揚州途中李白故友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航藍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詩曰故人西天黃鶴樓別我,三月霧花春去揚州。孤舟的帆影漸行漸遠,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見長江流向天邊。欣賞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離開四川的時候,那時他年輕快樂,眼中的世界幾乎美如黃金。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歲,已經以詩出名了。詩人送朋友遠行,對故人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河上的遠眺顯示了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全詩自然優美,開放生動。欣賞這首送別詩有其特殊的味道。它不同於王波的《送別杜少甫蜀傳》,也不同於王維的《送別渭城曲》,那是深情而體貼的。這首詩可以說是詩意的離別。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是兩位浪漫而瀟灑的詩人的離別。也正因為這份別離與壹個盛世、壹個盛世、壹個盛世的地域聯系在壹起,也承載了詩人李白在幸福別離中的向往,讓這份別離極具詩意。李白與孟浩然的接觸是在他剛離開四川之後,那時他年輕快樂,眼中的世界幾乎美如黃金。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歲,已經以詩出名了。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川之中,自由而快樂,所以李白在《給孟浩然的信》詩中說:“主人,我從心裏向妳歡呼,妳的名聲升到了天上。在紅潤的青年時代,妳放棄了帽子和戰車的重要性,選擇了松樹和雲彩;現在,懷特黑德。”況且這離別是開元盛世,太平盛世。這個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從黃鶴樓到揚州,路上都是花。揚州呢?也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大都市。李白就是這樣壹個浪漫的、愛觀光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壹種非常濃郁的奇思妙想和抒情詩的氛圍中進行的。李白心中沒有悲傷和不快。相反,他認為孟浩然此行很開心。他向往揚州,向往孟浩然,所以說再見的時候,心也跟著飛,胸中有說不完的詩意。“故人留西黃鶴樓”這句話,不僅僅是為了點出題目,還因為黃鶴樓是世界著名的景點,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聚會廝混的地方。所以壹提到黃鶴樓,就帶出與之相關的各種詩意人生內容。黃鶴樓本身呢?也是傳說中神仙飛上天的地方,與李白這次孟浩然高高興興去揚州的想法又是壹種聯想,平添了那種愉快而富有想象力的氣氛。“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加了“煙花”二字,把那首詩的氣氛塗抹在送別的環境裏。煙花,霧蒙蒙的,開滿了花。它給人的感覺,絕不是壹片土地,壹朵花,而是春天裏壹片看不到、看不透的煙雲。三月,當然是煙火之時,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遊,不就是煙火之地嗎?《煙花三月》既再現了晚春繁華之地的迷人風光,又透著時代氣息。這句話意境優美,文筆優美,阿清王朝的孫鑄稱贊它為“千古絕句”。“孤帆遠航青天,天上只流長江。”詩的最後兩句看似風景寫作,但風景寫作中有壹種詩意的細節。李白壹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開走了,他還在河邊看著遠方的帆。李白的眼睛看著帆影,直到它漸漸模糊,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表現出看的時間之長。船帆的影子已經消失了,但李白仍然盯著它,這時他才註意到壹條春水的河流正在流向遙遠的水天交界處。“只看長江天上流”是眼前的景象,但誰能說這是單純的畫風景呢?李白對朋友的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是體現在這種詩意的迷戀中嗎?詩人的心難道不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壹樣潮起潮落嗎?總之,兩位浪漫瀟灑的詩人的這壹次詩意的離別,對於李白來說,也是壹次向往的離別,被詩人用陽春三月的絢爛風光,長江泛舟的廣闊畫卷,遠眺孤帆的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余叔誠)賞析二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旅的李白,認識了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他們壹拍即合,在送孟浩然東渡揚州時,李白寫出了這部流傳千古的傑作。動態的情境和廣闊的意境是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位於江夏,距廣陵(今江蘇揚州)數百裏。詩人舉重若輕,楚人和吳天都收錄在短短四首詩裏。第壹句話,朋友孟浩然告別黃鶴樓,開始向東航行。第二句,他描述了三月春日,朋友沿河而行的美景。最後兩句,藏在藍天盡頭的孤帆,與天空相連的河流,就像壹條無形的繩索,拉近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目中的距離,也讓這首詩描繪和蘊含了廣闊的空間。這首詩的每壹句都用了壹個動詞:“詞”、“俠”、“金”、“柳”,從不同的角度(行者、寄人)表現了時間上的先後關系,給人壹種流動感,動詞本身又給詩帶來了氣勢,使全詩氣勢磅礴,氣勢磅礴,表現出壹種深邃而崇高的意境。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瑰麗深刻,除了詩人的才華,還有其客觀原因。唐代黃鶴樓位於武昌西黃鶴巖(今武昌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上,依山傍水,可四面登樓,欄桿可達千裏之外,故有“天下第壹樓”之稱。登船送別福建,足以堅定人心,這是其壹。李白江南之行結束沒多久,“煙花三月下揚州”可能有他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候朋友下到五嶽和廣陵,自然會勾起他關於廣陵的回憶,因為五嶽在胸。使詩人的詩遍及吳楚,所以能表現出多姿多彩的景象,其二。20歲以後,李白遊遍了四川的名山大川。25歲那年,他帶著劍去了鄉下,拋下親人遠行。他在中國的東南部旅行了幾次。江漢平原遼闊悠遠,江南的秀氣秀美與巴山蜀水的險峻清澈形成鮮明對比。看慣了蜀中山川的李白,自然會對壯闊遼闊的自然風光有著敏銳的感覺和準確的把握。李白在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時,正值壯年,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所以,這首詩可以寫得意氣風發。身在江夏,同時送別,他晚年寫的壹首詩《江夏送別宋》,極其悲涼。這首詩寫道:楚水清空,碧海遙相連。妳我將遠隔千裏,但面前擺著這杯酒。谷鳥晴時不停啼,河猿悲晚。我壹生中從未流淚,但現在我流淚了。歷經沈浮的李白,已不再有“笑天出門”的氣概,送別詩壹改往日風采。可見,意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親情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在評論李白的詩時曾說:“最重要的是給壹個答案,感情是從心裏看出來的”(《雜書》)。《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揚州行》這首詩的情感震撼主要表現在後兩句。詩人在這裏從自己的角度落筆,表達了他對朋友的深情。有壹本書叫《孤帆遠眺藍天》,或者叫《孤帆遠眺藍山》。但從表達感情的角度來說,還是通俗版中最貼切的文字。可想而知,李白看著朋友的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但是,李白還是看著朋友消失的方向。那壹天,只有河水向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去的河水承載他的深情,與他的朋友同行。“孤帆遠兮青天盡”之美,在於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遠景中充分表現了詩人的離別之情。但以山為參照物,限制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如果把“遠影”改成“遠影”,船的場景會更逼真,限制了讀者的想象力和心理感受。在另壹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李白曾寫過這樣壹首類似的詩:“雲帆遙望不相逢,長江自憐黃昏”。雖然詩歌語言比《孤帆》更樸實,意境更低,但作為註腳,我們可以領略李白的思維方式和抒情方式,揣摩“孤帆遠影青天”之韻。李白送別詩的意境常被後世其他藝術形式借鑒,尤其是電影藝術,在很多臨江送別場景中,設計成船帆越走越遠,送別者越爬越高,最後登上山頂的送別者空蕩到江邊。這也說明了這首詩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方明小如《吊李白詩》雲:“不管鬼哭不哭,詩自有煙。”再加上送別詩《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揚州途中》的韻味,也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