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入航天 結下五十余載的航天緣
“爺爺,我要聽錢學森的故事!”11歲的小孫子總是纏著王春河,要他講錢學森的故事。
談起第壹次見到錢學森的情景,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王春河依然記得很清楚。大約是1966年秋,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沖擊,在第二研究院的大會上,錢學森動員大家,恢復科研生產秩序,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當時錢學森坐在主席臺上,穿著綠呢子軍大衣。在國外呆了20年,卻說著壹口流利的北京話,自己非常驚訝,天才的智慧是無限的”,王春河笑著說。
王春河今年已經72歲,但壹談到老壹代航天人的故事,還是激情滿滿。說起跟航天的緣分,王春河說,應該是“誤打誤撞。”
19歲還是高中生的王春河,壹天突然從父親那裏得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到他所在的學校招人,說是做科研輔助工作。王春河當時喜歡文學,想去學文科,所以心裏是不太願意去的。而家裏也說尊重他的意見。不過想到可以去參軍,王春河和另壹位同學還是被選進去了。
他最初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二分院負責科研輔助工作,跟壹線科研生產還沒這麽“親密接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接觸航天領域越來越廣,眼界變得更寬了,關於火箭導彈的了解也更多,也覺得航天非常有趣。王春河說道。
後來,他去學習了飛行器強度與結構設計專業,畢業後在研究室裏工作了幾年。由於喜歡寫作和文藝活動,被調去做宣傳工作,壹直到擔任航天總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門的領導。
“執掌神箭人亦神,大聲大氣咤乾坤。陶來深處塔架高,睹君揮手喚風雲。”這是在酒泉基地神舟五號發射隊,王春河為當時的“神箭”總指揮黃春平寫的壹首題為《神箭神人》的七絕詩。看著他在塔臺上熱血指揮,靈感壹下就來了,所以揮筆寫下了這首詩。王春河說。
離神舟五號發射時間越來越近,為了給航天員楊利偉加油鼓勁,當時在酒泉基地擔任發射試驗大隊臨時黨委書記的王春河,發起給楊利偉寫鼓勵信的活動。信寫好後,請發射大隊的全體同誌都簽上自己的名字,當時簽了500多人,甚至還有同誌找到宿舍去“我還沒簽,我還沒簽呢”。
這封信被楊利偉夾在操作手冊的首頁,也跟楊利偉壹起“飛天”了,他不時就拿出來看壹下。
願航天事業為老百姓結出好果子
王春河有空也喜歡在家擺弄太空種子,拿個小花盆,種植壹些蔬菜。去年他種出的辣椒,都讓家裏人嘗了好幾番了。
“不是種子上天走壹遭,就叫太空種子,這是壹個誤區。”王春河說,得是精選的作物種子,搭載飛船或返回式衛星,在太空的特殊環境下發生基因誘變,這可不是轉基因!回到地面經過兩三代培育、篩選之後,才能稱為真正的太空種子推廣種植。
民以食為天。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航天技術運用在農業上,意義重大,可以使農作物增產、增強抗病能力、增加營養。當時在北京郊區的壹個育種基地,壹邊種普通黃瓜種子,壹邊種太空種子,傳統黃瓜大概長到壹尺多長,“太空種子培育出來的黃瓜比我的胳膊還長,跟我的胳膊壹樣粗,跟壘球棒差不多。”說到這裏,王春河還用手比劃了壹下。
航天其實離老百姓的生活很近。“天下路萬千,路路有航天”,這是當時在央視刊登的航天汽車廣告語。航天技術也開始應用到火熱的汽車產業,例如當時哈爾濱的星光汽車廠,湖北的萬山汽車廠,江北汽車廠,這些廠生產的大、中、小汽車火熱到要走“後門”才能買到。用航天材料和技術生產的高質量洗衣機和電冰箱,也同樣很熱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王春河說,“那時是憑票購買,甚至出現了壹票難求的情況。”但是,由於投資少、規模小,這些產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經過近十年的探索,這些廠家不再生產整車、整機,而是為專業廠家生產零部件、零配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