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播的《羋月傳》,相信大家已經被劇情迷得不要不要的了,追劇的同時,壹起來學習下《羋月傳》裏出鏡率最高的《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起點和源頭。其主要依據音樂特點作為標準來分類,即風、雅、頌三類。
《詩經》產生的時間範圍大致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即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五百年間。
《詩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它產生的區域是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則擴展到江漢流域,遍及當時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詩經》大部分篇目的作者難以確考,只有少量篇目提及作者,這主要是由於《詩經》的篇章經歷了周王朝各代王官、樂師的加工修訂,具有集體創作的性質。
《詩經》中風、雅的大部分,據說是周天子在每年的春秋兩季特地派采詩官前往各地專門收集來的,目的是為了了解百姓疾苦、調整施政方案。
不過,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認為,《詩經》三百零五篇是孔子以禮義為標準,從當時流傳的三千多篇古詩中刪定編集而成的。
這種說法不見得準確,因為在有些比孔子年代還要早的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與《詩經》篇章與順序大體相同的歌本了。
《詩經》這個叫法也是在漢代以後才有的,這是因為當時擅長講授《詩》三百篇的有四家著名的學派,分別是魯、齊、韓、毛,都先後被朝廷正式立為學官,《詩經》與《周易》《禮記》《尚書》《春秋》壹起成為讀書人必習的儒家經典,此後,《詩》三百篇便被稱作《詩經》了。
《詩經》所涉及的題材與內容豐富多彩,涵蓋了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壹、周部族史詩在《詩經·大雅》裏,集中保存了五首周部族的民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和《大明》,這些詩歌贊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其中不乏神話色彩。
如下面《生民》不僅生動地寫出了周人始祖後稷壹生的事跡,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歷史背景,非常珍貴。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
不拆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
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
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後稷呱矣。
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二、贊美和怨刺在《詩經》中,歌功頌德的詩篇集中在“頌”及“雅”當中。這些贊美的詩歌通常分為兩類:壹類是歌頌周天子及其祖先、著名將領的功業;壹類是祝福或贊美貴族人物的技能、品德、儀貌。
怨刺詩,也被稱作“變風”“變雅”,是世人有感於當時王道衰落、禮崩樂壞、政教不行、人倫廢喪所作,大約產生於西周末東周初。
如“大雅”中壹些王室重臣或上層貴族譏刺時政、意在諷諫的《大雅·蕩》《大雅·板》;“小雅”中有些不得誌的中下級官僚慨嘆命運多舛、委婉哀怨的《小雅·巷伯》。
《國風》中的怨刺詩則多出自民間,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大雅和小雅所不及的坦率而直接的批判精神,如揭露和嘲諷通知這醜惡行徑的《邶風·心臺》:
新臺有泚,河水彌彌。
燕婉之求,蘧篨不鮮。
新臺有灑,河水浼浼。
三、婚戀詩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篇章,在《詩經》中占有很大比重,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的詩作,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
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之中,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如《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四、農事詩《詩經》中反映農業生產和勞動生活的農事詩為數不少。農事詩中最傑出的作品是《豳風·七月》。
這首詩反映了周代先民壹年四季的農業勞動生活,涉及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詩中對黍、稷、麻、麥等多種農作物的耕種,種桑養蠶、紡織染色、捕獵制革等農業生產活動,都有頗為細致的描寫。
五、征役詩西周晚期,周王室勢力日漸衰微,諸侯之間攻伐不斷,戎狄等遊牧部族更是不斷侵擾,百姓征役繁重,不堪其憂,因此表現戰爭徭役之苦、去國懷鄉之情,成為征役詩常見的主題,如《小雅·采薇》,末章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人以楊柳枝條的柔婉與雨雪紛飛的迷離清寒,將自己昔日與家人告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今日歸來的惶恐悲淒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