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年4月,蘇軾從徐州移知湖州(浙江吳興)。正當他雄心勃勃,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壹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瞬間朝他襲來,在湖州任職僅僅3個月,就被朝廷下令逮捕了。
原來,因不滿王安石新法,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發了幾句牢騷,就被禦史中丞李定、監察禦史裏行舒亶作為攻擊、陷害的口實,對其進行彈劾。
當時的副相王璉還采用牽強附會、捕風捉影的卑劣手法,死死抓住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中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兩句描寫兩株檜樹挺拔不曲的雄姿,抒發自己不為權貴折服的豪邁感情的詩句,作為指控蘇軾對神宗”不臣的依據。
《湖州謝上表》的介紹:
《湖州謝上表》是北宋文人蘇軾調任湖州知府時,向宋神宗寫的壹道謝表。此表為謝恩而寫,卻也歷述自己坎坷遭遇,把平時心中憤懣見諸文字,以示對時政的不滿。後禦史中丞李定,禦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成為烏臺詩案的導火索。
原文
湖州謝上表
蘇軾〔宋代〕
臣軾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於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訖者。風俗阜安,在東南號為無事;山水清遠,本朝廷所以優賢。顧惟何人,亦與茲選。臣軾中謝。伏念臣性資頑鄙,名跡堙微。議論闊疏,文學淺陋。凡人必有壹得,而臣獨無寸長。荷先帝之誤恩,擢置三館;蒙陛下之過聽,付以兩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過無功;法令具存,雖勤何補。罪固多矣,臣猶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許借資而顯受。顧惟無狀,豈不知恩。此蓋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萬族。用人不求其備,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收養小民。而臣頃在錢塘,樂其風土。魚鳥之性,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職,息訟平刑。上以廣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無任。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的介紹:
《詠檜》壹詩寫於蘇軾四十四歲時,詩中”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這麽兩句,卻被沈括指為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如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壹場牽連蘇軾三十九位親友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而震驚朝野,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當文字有了溫度,那就是***鳴的開始!在詩詞中追憶中華,暢遊五湖四海。遇見即珍藏。
原文
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
蘇軾〔宋代〕
吳王池館遍重城,奇草幽花不記名。
青蓋壹歸無覓處,只留雙檜待升平。
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淩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