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談歷史人物王昭君的文化意義。

談歷史人物王昭君的文化意義。

昭君出塞是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僅促進了漢朝與匈奴長期和平共處,而且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千百年來,圍繞昭君出塞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今天也具有現實意義。

王昭君出生於西漢南郡秭歸,漢元時期被選入宮中。元帝靜寧元年(男

公元前33年),匈奴人呼韓邪單於入朝征婚,昭君邀其嫁入匈奴。進入匈奴後,他被稱為胡寧·閼氏。昭君出塞不僅結束了漢匈之間長達數年的戰爭,也為匈奴的社會文化發展和漢匈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做出了貢獻。據史料記載,從漢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漢景寧元年,也就是昭君出塞的那壹年,其間漢朝與匈奴長期交戰。連年戰爭不僅給社會生產造成了巨大破壞,也給各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昭君作為和平使者離開要塞後,漢朝和匈奴之間大約50年沒有發生戰爭,邊境地區出現了“沒有第三世界犬吠之聲的警告,李殊沒有戰爭,人民欣欣向榮,牛馬蠻荒”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長在長江三峽的湘西,長江的文化孕育了她。生活在長安帝都的皇宮裏,她受到了黃河文化的影響。生活在陰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長江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響匯於壹體,使昭君文化具有深深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王昭君豐富的人生經歷使她感受到了水鄉文明、農耕文明、遊牧文明的相遇、磨合、交流和融合,從而成為溝通中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載體和符號。

昭君出塞,為後人所景仰和稱贊。2000多年前的漢朝,與王昭君同時代的詩人焦延壽曾寫過壹首贊美和親的詩:“長城壹立,四外侍奉,交誼甚好,昭君有福。”(參見“四個音符?子部《林逸》第12卷,第4頁)。1961年,董同誌寫了壹首贊美昭君及其親屬的詩:“昭君歷史悠久,胡漢與親屬相知甚深。”(呼和浩特市體育局編《仲卿藏墨文選》第1頁)昭君出塞,以天下為家;自願結婚使世界成為壹個家庭。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深層次原因之壹是中國的統壹和胡漢壹家,昭君文化現象揭示了這壹點。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研究以昭君文化為代表的民族團結文化,就是要揭示和弘揚昭君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歷史意義,充分發揮這壹文化現象所蘊含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功能。

昭君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非常豐富,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範疇,包容和融入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現象的本質是人們對王昭君人格魅力、事業魅力、毅力的認同。昭君作為和平的使者和民族友誼的象征,千百年來深受人民擁護。呼和浩特仲卿地區的許多地方都被尊為昭君墓,如八百昭君墓、朱寶昭君墓、南郊昭君墓、達拉特旗昭君墓等。,多年來壹直受到群眾的崇拜。歷史學家說得好:我們不必分辨真偽。只要看到那麽多地方的人都願意和她在壹起,和她同根、同宗、同宗,就能看到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昭君文化所蘊含的團結協作、追求完美、堅忍不拔、默默奉獻、勇於創新的精神,與中華民族團結、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壹致的,是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

歷史上,昭君壹直牽動著國人的感情,受到各個時期人們的廣泛關註。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以來,有關這壹事件的歌謠從未間斷,成為中國文學的流行主題和民族友誼團結的贊歌,壹直縈繞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新中國成立以來,關於昭君的學術討論,昭君題材的文藝創作,甚至以昭君命名的企業和產品,不斷深入人心。昭君被譽為“民族友誼的使者”,昭君墓被譽為“民族友誼的歷史豐碑”,昭君牌被譽為“民族經典”。在昭君墓所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昭君故裏所在的湖北興山,逐漸形成了弘揚昭君文化的熱潮。壹批有識之士與各界專家學者壹起,在內蒙古成立了昭君文化研究會,進行了廣泛的昭君文化交流。

為弘揚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擴大對外交流,在各方努力下,從1999開始,呼和浩特市開始舉辦以“弘揚昭君文化,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為宗旨的“中國”系列活動。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今天,“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弘揚昭君文化”的提出符合人們的意願,既是挖掘民族文化遺產的壹個突破,也肯定了王昭君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通過弘揚昭君文化,內蒙古自治區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對外影響力擴大。昭君文化屬於呼和浩特,屬於內蒙古,屬於中國,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人類,因為她所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類社會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時代主題。

“昭君文化”是壹個歷史命題,涉及多個學科,昭君文化的理論研究是昭君文化節的重要內容之壹。當前,研究既要再現其真實的歷史面貌,增強其歷史意義和說服力,又要發掘“昭君文化”的現實意義,讓這朵燦爛而悠久的奇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