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寫葫蘆的詩歌更多.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寫葫蘆的佳作.如杜甫的《除架》詩:
束薪已零落,瓠葉轉蕭疏.幸結百花了,寧辭青蔓除.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出.
宋代“中興四大詩人”之壹的楊萬裏有很多描寫田園風光,更少不了詠葫蘆的篇章.他的詩作《瓠》,就把葫蘆寫的很有生趣:
笑殺桑根甘瓠苗,亂他桑葉上他條.向人便逞庾藏巧,卻到桑梢掛壹瓢.
元代的範槨有《種瓠》詩壹首,寫得很有情致:
嘉瓠吾所愛,孤高更可人.不虛種植意,終系發生神.有葉誠藏用,無容豈識真.明年應見汝,眾子輪囷.
明朝詩人高啟,聯系自身,說詩人骨瘦如柴,不如葫蘆那樣肥胖.其《摘瓠》曰:
轉囷臥霜露,秋曉摘初歸.自笑詩人骨,何由似爾肥.
明末清初的侯方域,小時苦讀,出口成章.壹日.和尚在葫蘆架下乘涼休息,攔住小小年紀的方域,非要他以葫蘆為題作詩不可.小方域望著眼前的情景吟道:
葫蘆架下葫蘆藤,葫蘆架下葫蘆明.葫蘆碰住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
清朝乾隆皇帝酷愛範制葫蘆,也愛在範制葫蘆器皿上題詩.他寫的詩有《詠壺盧盒子》、《詠壺盧器》、《恭題壺盧碗歌》、《詠壺盧瓶》、《恭詠壺盧罐》等.有壹次,乾隆等泰山遊玩,作為“泰山書畫使”的鄭板橋,在葫蘆壺上題詩讓他過覽,詩曰: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饑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
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創作了多幅有關葫蘆的畫.他八十歲時作過壹幅《葫蘆》,並在畫上題詩,表現了他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詩曰:
點燈照壁再三看,歲歲無奇汗滿顏.幾欲變更終縮手,舍真作怪此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