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四縣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的。
南昌的龍舟賽各有特色,但以安義縣最為壯觀。
安義縣石壁鄉、萬埠鎮、龍蟠鎮的龍舟賽,自明代以來頗有名氣。每年五月初五,成千上萬的人在安義的遼河岸邊觀看,等待鄉鎮的龍舟比賽開始。上午9點左右,遼河上的龍船正在爭先恐後地劃槳前進。龍舟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白色和綠色的,這使得200米寬的河面形成了壹幅豐富多彩的宏偉畫卷。古人有竹枝詞為證:“五月的劉樺五月紅,雄黃號角古風滿,童裝繡絲,萬步金龍封。”
制作元宵節。
正月十五在歷史上叫“上元節”,南昌叫元宵節。南昌人管它叫元宵節,過了十五就熱鬧了。
在元宵節,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都必須吃元宵,元宵象征著家庭團聚和幸福。
吃完元宵,我們開始做燈。
南昌周邊縣的農村元宵燈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龍燈,包括龍燈、板凳燈、關公燈和采蓮燈。最長的板凳燈由1000多個板凳組成,人數超過1000人。跳舞時板凳燈整齊劃壹,非常壯觀。灣裏區太平鄉的關公燈籠由100節竹子組成,每節竹子上插著各種由小山竹制成的燈籠,非常漂亮。解放後,元宵節增加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都掛燈。每個村子裏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和嬉鬧聲不斷,吵了壹夜。就像民間傳說的:“三十夜火,十五夜燈”,壹直吵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拆除臘月裏搭起的祭壇,放好燈,舉行送神儀式。儀式結束後,春節活動告壹段落。
蒙山尋夢。
蒙山,原名峰,位於新建縣蒙山湖畔。此峰陡峭,綠樹成蔭,現為南昌著名景點。
據史書記載,晉燕興元年(公元263年),蜀國被金吞並後,劉備的孫子舉家逃往四川避難。這裏的地形危險而隱蔽,他決定在這裏定居。的母親羅氏看出大勢所趨,勸歸順金。後來,劉虎被封為廣惠王,他的母親羅氏被封為謝青夫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金所滅,敗兵從新建的西山逃走,勾結當地土匪作亂。後來,他們被劉虎所滅,被現在的王朝命名為汪涵。他們居住的山也被命名為汪涵峰。劉虎的母親羅氏經常用山果觸碰她的夢想,所以民間人士經常來這裏尋夢。久而久之,羅氏被稱為“夢幻女神”。那時封被稱為蒙山。
南北朝梁朝年間,流浪僧人李在蒙山建宅,向當時的江州刺史報告,要為造像。從此,馮就有了漢王廟。
自漢王廟建立以來,香火壹直很旺。我在唐憲宗的時候,有壹個進士叫石首吾,他棄官隱居在梅嶺。他經常邀請朋友去蒙山玩。有壹次,我偶然看到漢王廟後面有壹個山洞,山洞的面積剛好允許壹個人。因此,這個洞穴被命名為石室石先生。
關於“尋夢”有很多有趣的民間傳說。相傳南宋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奉新縣有位舉人,名叫姚勉。他去臨安趕考,路過蒙山,聽說蒙山求夢靈,於是連夜上山,在漢王廟住下,果然在金榜高中得了壹個好夢,是當年的第壹名。
這位“狀元”回鄉時路過馮,特地捐資修建了壹座“夢皇後宮”,獻給之母羅氏。故事流傳甚廣,蒙山、蒙娘娘從此名聲大噪。
明清時期是蒙山香火最興盛的時期。漢王廟裏的和尚和壹些想爬山、想做夢的文人成了知心朋友。他們在漢王廟唱詩。文,清末憲政人物,也是蒙山漢王寺僧人的好友。他們壹起寫詩,寫書,下棋,所以蒙山越來越有名。張勛也是因為仰慕同鄉姚勉而在蒙山發跡,如今走上了蒙山的壹條攀巖之路。是他捐贈來修復的。
漢王廟為磚木結構,前後兩殿,由16根石柱支撐,建築藝術極為精美。
蒙山周邊環境幽靜,鳥語花香,溪水潺潺,連綿不絕。這是壹個難得的天堂。
近年來,蒙山的遊客包括港澳同胞、外賓、市民和村民。他們有的是孩子、官員和錢。小王峰已經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
茶館聚會
閑者邀茶會,自古以來就是南昌的習俗。有壹首《長夏茶詞》說:
“城裏孩子沒毛病,夏天午睡時間長;
家家買茶開茶會,七家聚茶會。
風吹在墻上編筐,女兒每天忙著數錢;
茶須夏煮,寒薄抱栗。
大家有沒有註意到,村裏的女族長夏塔,她壹生都在紡車,從來不煮長夏茶。"
(註:夏天喝長夏茶是南昌的習俗,不然夏天會不舒服)。
據史料記載,南昌開茶館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而在江南壹帶,南昌的茶館和茶鋪數量最多,規模也最大。解放前,南昌人口20萬,但茶店、茶館遍布全城,有200多家,每家400-500席。傳說船山路上有三家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大茶館(包華樓、聚賢樓、陳元發),相距不到300米。每天早上七八點左右,南昌的老茶客們不吃早飯就去茶館,壹路上都會遇到幾個知己。他們可以在茶館裏泡到下午三四點,有的還在茶館裏泡到半夜。
南昌茶館的裝修風格有江南市民階層的特點,壹般是方桌四條板凳為壹組。壹般有炒芝麻球、糖果、麻花(炒)等陪茶。喝茶的人有的來休閑,有的來討論孩子的喜事,有的來洽談生意。鄰居之間也有的是受了傷,到茶館來緩和壹下氣氛,重歸於好...各種各樣。他們把茶館視為休閑、交友和洽談業務的地方。
為了招攬生意,壹些大茶館的老板會邀請壹些民間藝人到茶館表演。這些民間藝人表演了南昌道情、南昌采茶戲等膾炙人口的節目,深受新老茶客的喜愛。
近年來,南昌的茶館業逐漸興盛起來,全市已有20多家茶館。它的形式和風格與老南昌茶館沒有太大區別。
高登龍崗
中華民族素有九登泰山的習俗,南昌也同樣受歡迎。
南昌郊區龍沙,自晉南朝以來就是登高望遠的勝地。據引自宋代音樂史《太平玉環記》“北有龍沙,椎丘通透,白而高,惟似蛟龍,縱橫五六裏,舊俗九月九日登高。”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有詩:“龍沙在北,九月歸番過;風俗時見,湖光山色繁華。在賓客中推酒,墜入壹曲;這首歌實際上是乘船去的,像晚浪壹樣洶湧澎湃。"
九月九日爬山的習俗在南昌極為流行。每年,人們都會相聚,或爬梅嶺,或爬王騰亭。人們通過寫作來交朋友;登高聚宴。九年級爬樓的習俗傳承了很久。
長生不老協會
拜仙會,也叫拜香會,是許遜的壹個廟會。南昌最崇拜的人是許遜,人們稱他為菩薩。
相傳大約在1500年前,136歲的徐真君和他的壹家42口人(包括房屋和雞犬)壹起升天。所謂成語“壹人得道,雞犬升天”也來源於此。南昌為了紀念許真君,把他升天的那壹天定為他的生日。為此,每年農歷八月至十月,南昌鄰縣方圓百裏範圍內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豐城、進賢等縣的村民,自願齋戒沐浴,並組織鄉、村、民族團體,組成仙會,到西山萬壽宮朝拜進香。
長生仙社有很多禁忌:1,祭祀前禁食壹周;2、必須洗澡換衣服。3、把黃色掛進肩上的香囊,敲鑼打鼓成隊走。為了在八月初壹的淩晨得到頭柱香,朝拜者需要晝夜不停地趕到萬壽宮。誰得到頭柱香,誰就被認為是最幸運的人,比中頭獎還開心。
長生仙社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前來朝拜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充分利用長生仙集市的盛況,在農村市場進行貿易交流。壹些鄉鎮的萬壽宮前也舉行各種民間娛樂活動,壹些外賓和港澳同胞也興致勃勃地去朝鮮節上香祈福。在新時期,長生仙社也為新時期註入了新的特色。
六月六號衣箱
南昌居民有“六月六曬龍袍”的習俗。
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和寺菩薩曬袍的日子。據說這壹天“陽”足,氣候幹燥。六月初六曬過的衣服不會發黴,也不會被蟲子吃掉。所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裏所有的衣服翻遍,拿出來晾曬。解放前,六月初六,各寺院的菩薩換上新裝,紛紛上街。菩薩遊過的地方,人們都會爭先恐後地去朝拜燒香,求菩薩保佑。
南昌氣候溫暖濕潤,每年6月6日前,都是雨季。所以,六月六曬衣服的習俗,其實應該是對太陽的崇拜。
秋子
南昌的尋子習俗具有地方特色。在古代南昌,西湖區的中心有壹座高適橋(現在叫高橋)。高適大橋有65,438+02個石欄桿。每年的8月15日晚上,女人們會單獨見面或來到高適橋。月亮到了正午,他們用手摸著高橋兩邊的石柱,甚至把它們抱在懷裏。據說男孩可以這樣出生。清代劉易峰曾寫過壹首詩《高橋之行》,從中可以窺見當時拜月尋子的盛況。詩中說:
深夜高橋月夜,呼喚後呼喚少女;
傳聞拜月慶祝中秋節,所以有孩子嫁給石頭就好了。
現在高適橋被拆除了,只剩下壹條名為“高橋”的街道,這種古老的乞討兒童的習俗已經被現代文明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