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創設良好的詩歌仿編活動環境,激發幼兒仿編詩歌的興趣
興趣是幼兒求知的開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地。幼兒年齡小,思維具體形象,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點,教師必須充分抓住這壹特點,從引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入手,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不是讓幼兒機械地記憶壹些優美的詞句。因此,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說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1.改變教育的策略,努力把幼兒引向大自然。要培養幼兒說的欲望,必須從幼兒生活經驗入手。如春天來了,我們就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讓幼兒在春意盎然、五彩繽紛的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秋天到了,我們就帶幼兒到田邊地頭、果園等地盡情地領略秋天大自然的美。在幼兒的感覺器官得到壹定滿足的同時,教師引導幼兒細心觀察,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讓幼兒積累感性認識。在幼兒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幼兒情不自禁地發出逗春天真美呀,我愛春天地、逗雪白的梨花開了地、逗粉紅色的桃花盛開了地、逗紅紅的柿字像燈龍地、逗黃澄澄的稻子地等贊嘆,從而萌發幼兒想說、敢說、愛說的欲望。
2.創設各種區角讓幼兒去看、去說。區角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因此,我們為幼兒創設各種圖片、圖書等區角,在圖片角中投放壹些反映幼兒生活情趣、四季特征、大自然變化和社會現象等各類圖片,並將壹些畫報、雜誌的圖片剪貼下來讓幼兒去欣賞,使幼兒在看中學、看中說、看中講,這樣不僅能擴大幼兒的視野,還極大地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同樣,為幼兒創設的種植角、養殖角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因此,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啟發幼兒仿編詩歌的思路,激發幼兒仿編詩歌興趣的必要條件。
二、循序漸進地指導幼兒掌握仿編詩歌的方法
在進行詩歌仿編前,教師首先要針對詩歌的教材內容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詩歌教材內容可仿編的壹面,循序漸進地安排詩歌的容量和難度,盡可能使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仿編詩歌的樂趣。
1.學習、欣賞、體驗活動。學習、欣賞、體驗是詩歌仿編活動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多媒體等形式,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如兒童詩《月亮》,我們是在反復觀看圖片、反復欣賞詩歌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與幼兒討論:小鳥、青蛙、寶寶分別在哪裏看到了月亮看它們都有什麽樣的感覺看為什麽這樣說呢看……這樣幼兒在理解作品的同時,通過借助生動的畫面,反復傾聽詩歌及教師運用啟發提問的方式,使幼兒對詩歌畫面和作品內容有更進壹步的理解。
2.分析仿編作品的語言結構。在幼兒仿編詩歌前,教師必須引導幼兒反復欣賞作品,逐步理解作品的內容和結構,理解作品的格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分析仿編作品的結構。例如:詩歌《春天在哪裏》,第壹句問春天在哪裏,第二句回答,第三、四、五句將眼睛看到的春天的美景,第六句是講看到春天的美景後高興地唱起來,最後壹句重復第二句。通過教師這樣分析,幼兒很快掌握了詩歌的結構和格式。
三、引導幼兒逐步拓展思維學習仿編詩歌
仿編詩歌是在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的雙向遷移,拓展思維,調動幼兒所有知識經驗參與仿編,實現這壹遷移,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環境渲染法。《幼兒園教育知道綱要》明確指出:逗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地。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而思維的基礎是感知覺。幼兒只有通過多看、多感受、才能獲得多種感官的刺激,激發起思維能力,才能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了表達的內容,產生用語言表達的願望。因此,環境的渲染為幼兒學習仿編詩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如:詩歌《夏夜》,教師以布置壹些逗夏天夜晚荷葉和露珠、天空和星星、小床和寶寶的畫面地等等,激發幼兒想象出露珠的夢是綠色的、星星的夢是亮亮的、寶寶的夢是甜甜的……。
2.材料提示法。教師可借助某壹圖片或實物材料來仿編,例如詩歌《綠色的世界》,可向幼兒提供各種顏色的眼鏡(或透明的色紙),讓幼兒戴上藍色的眼鏡時就編出《藍色的世界》,當幼兒戴上紅色的眼鏡時家編出了《紅色的世界》……。又如:詩歌《秋天果子多》,我們為幼兒提供了盤子、各種各樣的水果實物及人手壹份水果小圖片等,當幼兒看到實物和圖片後,很快就能按照詩歌的格式仿編出新的詩歌。
3.情境表演法。情境表演法是教師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緊扣教學內容,設計某種與現實生活類似的情境進行表演。情境表演直觀、生動、有趣,能誘發幼兒觀察的興趣和仿編的欲望,露出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詩歌《張小花》,教師事先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情境表演,讓幼兒欣賞,加深幼兒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這樣幼兒就能舉壹反三的仿編出不同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