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浙江省天臺縣赤城山

浙江省天臺縣赤城山

赤城山,又名韶山,距天臺縣、國會寺2公裏,景區面積1.3平方公裏。

它是丹霞地貌,是神仙佛祖的聖地,是濟公活佛的故鄉,是名人軼事的匯集地。赤城山,水巖侵蝕留下的孤山,“和其他山不是壹個顏色,敢拔地上千丘”。因其紅山石屏而得名,是天臺山唯壹的丹霞地貌景觀。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雲朵纏繞山腰,霞光奪目。袁遺人曹形容:“赤城高標準建,紅光映藍光。”美人不卷錦緞,仙翁流朱砂瓢。”因此,它被稱為“赤城棲霞”。赤城棲霞也是天臺八景之壹。

赤城山是道教的第六大洞穴,與玉井洞、雞公廟、梁飛塔、赤城棲霞齊名。赤城山由白堊紀下遊巖石組成,屬於丹霞地貌。由河湖相紫紅色砂巖夾火山碎屑巖組成,主要為紫紅色中厚層至塊狀礫巖和砂巖。赤城山高338.8米,壹直被視為天臺山的南大門和象征。山東南,陽光和煦,有玉井、紫雲、鼎霞、華陽、瑞霞等18個洞窟,自唐宋以來壹直在修建。紫雲洞位於半山腰,俗稱夏衍。洞頂嵌有“赤城峽”楷書,刻於明朝萬歷年間。幾座建築依巖而建於洞內,洞立於前。

有壹座“文健年”的紀念碑。洞旁有壹小洞,曾是敦煌高僧曇佑打坐的地方。開元年間,慧明和尚在此塑臥佛,名曰“臥佛巖”。赤城山中層是濟公院,分為東屋和西屋。濟公東院,1996,為紀念佛教禪師濟公而建。濟公東院依山而建,兩層四開間,層高14.5m,建築面積410 m2。醫院裏有濟公百泰堂。在大廳裏,有3個用樟木雕刻的巨型雕像和79個兩側用青銅雕刻的小雕像。走廊裏還有18尊形狀各異的齊桓公雕像,有喜、怒、哀、樂、悲、哀等不同表情。濟公(1130—1209)出生於天臺縣永寧村。他是禪宗的高僧,在港臺有大量信徒(港臺濟公會約有200萬),影響廣泛。濟公西院建於1987,是濟公年輕時讀書的地方。由康杞院士設計。融合了濟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蘆、薄扇,包括108珠。寺內有姬發傳大(廟),長10.5米,高3.5米,深5.35米。建在天然洞穴中的寺廟有龍池和豐滿。原址位於城北石墻頭,現占地2671.65平方米,供奉濟公佛像。幾經沈浮,清順治年間和宣彤年間兩次翻修。邱真出資重建濟公醫院,醫院遷至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蓋閣、葫蘆寨、袈裟門組成。它們是濟公的僧衣、僧衣和鞋子的象征。濟公西院之上是五嶽樓,是濟公悟道的地方。唐代僧人湛然講天臺宗。赤城山上層為玉井洞,巖石上刻有“玉井”二字。玉井洞是南宋道教十大洞天之壹的第六洞。它的俗稱是商演(赤城山自下而上分三層),相傳是元代天尊杜宣說的地方。赤城山由水平中生代紅砂巖和礫巖組成。斷層擡升形成的洞穴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歷史上說是三國的時候,據說魏夫人和葛玄在這裏煉丹。宋正和八年(118),修建赤城寺,嘉熙元年(1237),朝廷派使臣給金壹張竹簡,給沈香壹個真鐘心和壹本禦書。目前玉井洞主要供奉三清、葛玄、魏夫人。

赤城棲霞屬於天臺八景之壹。因為赤城山形似雉雞,所以它的巖石顏色是紅色的。晴天的早晚,尤其是春分的時候,太陽升起的時候,紅日高照,霞光會在赤城山頂的梁飛塔停留很久,形成壹座充滿紫色空氣和陽光的滿山。赤城棲霞屬於夏靜的夏光,是太陽在雲層中發出的七彩光芒。梁飛鐵塔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邊寬6.5米,門寬1.5米,高3.2米。它是壹個磚泥混合結構,有四面和七層。從二樓起,每層都有壹個牌坊供奉佛像,屋檐下有壹個鬥拱,屬於密檐塔,與小國寺的隋塔遙相呼應。這座塔是南朝梁代通四世(538)的妃子王曉所建。當它剛建成時,有三座原始的塔。唐會昌在第五年(845年)的反佛運動中被廢棄,其中壹座在鹹通(860-847年)由宗丘和尚捐款重建。五代周顯德七年(960),德紹僧重修,重修時得舍利49件。放在各個寺廟裏。現存的塔是1947年建慈大師捐贈給上海居士重建的。1978,又裝修了壹次。塔下有個“白蛇洞”,據說是白蟒造成的。與此同時,塔後有壹塊“穿劍巖”,中間開了壹條線。梁飛塔是赤城山的象征,也是天臺山最古老的建築之壹。它高高地聳立在赤城山頂上,周圍的山很平坦,是個爬山的好地方。

玉井洞是壹個天然洞穴,深10米,寬7米。洞穴是壹個三開間的建築,有巖石,周圍是松柏樹和古井。

登上山頂,可以看到星羅棋布的村落,星羅棋布的農田,蜿蜒曲折的石峰河,群山環抱的天臺城盡收眼底,城東橫著東恒山,令人心曠神怡。

山上還有許多與神話傳說有關的景觀,如五嶽樓、洗腸井、腸太陽巖、八仙洞、錢池、鈴鐺石、青雲洞(韓湘子吹笛的地方)和無數的摩崖石刻。小王孟浩然掛舟望東南,國在遠方。

爭利爭利,來來回回迎合潮流。

問我今天去哪裏,去天臺的石橋看看。

坐著看黎明,我懷疑這是壹個紅色的城市標誌。當我生病時,我懷了王展的祖先。我在屋頂的項斯枕頭上很安靜,但我應該改變我的舊詩。

躺下再起來已經來不及了。

我擔心我的第壹次生病,因為我說我來來去去。

赤城山下寺,無計可循。別的詩聽過禁漏,卻聽過赤城鐘。賈島

廳青如掃,紅城滿煙。李珀

只有大海和月亮,長壓赤城下。李商隱

去林西的路不遠,在樓裏就能看到赤城的標誌。顧匡

有路則赤城連,無泉則紫河。陸桂夢

洞比海還要寬,赤城山冷。羅茵

拜銀者引觀眾,下邳仙官去赤城。劉禹錫

江漢欲歸,未得。夜裏,他經常夢見赤誠夏。皮日休

倚山遠眺,可以看到世界上兩座紅色的城市。陸遊

青城山,四川道教名山,又叫赤城山,所以有兩個赤城山。門票:15元

交通:5號:西站赤城山介紹

赤城風景區位於天臺縣城北2公裏的赤城山上,面積1.3平方公裏。赤城山,又名“燃燒的山”,高306.5米。山體由水平中生代紅砂巖和礫巖組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城山的孤峰卓立“色全紅,望之如雲,望之如雉”,與周圍的山大相徑庭,有“不與眾山同色,敢拔萬山”之譽。舊時代臺州叫“赤城縣”,天臺縣叫“赤城”,都是以山命名的。所以,赤城山也是臺州和天臺的標誌性山峰。李白曾在《望天臺王曉》中寫道“門上標有赤城峽”,東晉文學家孫綽也有名言:“赤城峽升築旌旗”,都指出了這個意思。赤城山上有很多洞穴,其中有名字的有18。洞穴多有“雲”、“霞”二字,如紫雲洞、白雲洞、祥雲洞、棲霞洞、瑞霞洞、定霞洞,大概是以“赤城霞”、“赤城潮”命名。這些洞穴都有佛教和道教的景點,漢代葛玄和茅穎煉丹的地方,晉代高僧建廟的地方,唐代天臺宗九祖湛然講學的地方,宋代濟公活佛求學的地方。所以赤城山也是佛道兼備的仙山,全國罕見。赤城山早在壹千年前就聞名於中國。晉代孫綽《遊天臺山賦》中有壹句名句“赤城曉築旌旗”。唐代的許渾、宋代的劉禹錫、陸遊、元代的、楊維楨、明代的曹、明代的徐霞客、清代的王思仁、潘磊、齊等眾多文人墨客都曾來此遊覽。,留下了浩如煙海、彌足珍貴的詩詞歌賦和山水畫集,為名山添光添彩。北京頤和園成雙齋南樓至今還掛著“赤城夏柒”的古匾,可見赤城山在北京早有名氣。赤城山門位於國赤公路以北,距天臺城關或國會寺2公裏。7路公交車在這裏有壹個站點,站點旁邊豎立著壹個很大的景點路牌。山門毗鄰赤城酒店,門外路邊有景區簡介和導遊圖,景區所有景點壹覽無余。進入山門,古色古香的石牌坊撲面而來。牌坊正面“赤城棲霞”字樣,背面“濟公故裏”字樣,點出了赤城景區的特色。

【中日友好林】這是1996年4月中日兩國天臺宗高僧及相關人士為紀念智者大師逝世1400年而種植的。樹種包括美國黃松、柏樹、桂花和日本櫻花,象征著中日兩國之間永恒的友誼。梁飛寶塔矗立在赤城山頂,四周有七層。猶如利劍直刺蒼穹,高聳入雲,蔚為壯觀。《明言脈》有詩:“古塔滿姬妾跡,層巖削玉羽。”梁飛寶塔建於梁大同四年(538)。它是南朝越王梁所建,比國會寺的隋塔早半個多世紀。查曉是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的主編蕭統(昭明王子)的第三子。“學會擅長文學,對佛學特別有好處。”越王授於大同,為東揚州刺史(轄惠濟、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唐會昌五年(845),唐武宗上書滅佛,拆毀天下寺院四萬六千余座,史稱“會昌法難”。梁飛塔和小淵惠三也未能幸免,被拋棄。唐鹹通六年(865),高僧李宗力勸修復,三塔只留壹塔。五代周顯德七年(960),高僧郭紹重修此塔,從舊塔中取出49件舍利子,21放在其他寺廟,仍有28件埋在梁飛塔下。根據舊的記錄,這座塔被七層環繞,大約20英尺高,由磚制成。每層開壹個假門,樓層間突出短檐。簡單如杭州雷峰塔。重建的國哨塔經歷了很長時間。進入民國後,上面三層已被破壞,下面部分也有損壞。民國三十六年(1947),興慈法師與上海居士重修梁飛塔。塔共分七層,每層都有壹個拱形的假門,左右各有壹個橢圓形的小窗戶。每層樓的下部都放置了浮雕欄桿,看似回廊,其實只是緊貼塔壁的裝飾。挑出層間短檐,每檐擔8排鬥拱。屋檐微微凸起。塔頂加了壹個桶狀的瓦蓋。最高處有壹個橄欖塔尖。這座塔既繼承了原塔的古樸,又包含了許多創新之舉,給人壹種瀟灑幹凈的感覺。這是我們看到的梁飛寶塔。“文革”時,塔底墻壁被撕開了壹個大洞,所幸塔沒有倒塌。1978年,縣文管委再次大修。梁飛塔旁邊有壹處費霞廟遺址,是小茶修建梁飛塔時壹起修建的。壹代高僧定光曾住在此寺。吳亮廟被廢棄,定光被轉移到金帝嶺頭街庵進行整修。陳太鑒七年(575),智者大師帶徒弟到天臺山,遇到定光,揮手許下諾言,留下許多奇聞軼事。比如“北峰是銀地,要住在那裏”,然後智者大師建了禪寺;“如果寺廟建成了,國家就清楚了。”在那之後,智者留下了最後壹個願望,晉王楊光派使者按照智者繪制的藍圖建造了國會寺。站在梁飛塔下,妳可以看到幾十英裏外的方圓風景,東國寺近在咫尺,隋塔雲霧繚繞,樹木蔥郁,古寺雄偉壯觀。王楠天臺城就在腳下,壹座古城,壹座新城,處處繁華,訴說著天臺的歷史與未來。向西望去,桐柏仙山若隱若現,道教正南,抽水蓄能,古今完美結合;向北望去,天臺山蒼茫蒼翠,氣勢磅礴,新天北線為山區人民打開了致富之門。自然與人文,古代與現代,歷史與未來,在這裏妳可以盡情地盡情地享受。

不幸的是,這些樹太茂盛了,以至於不能再照顧它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