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時期,就是從唐代宗大歷六年到文宗大和末年(公元771·—835年)的60年。中唐前期,即大歷年間(公元771—779年),是唐詩發展的低潮。這時,新壹代的文學巨匠還沒有出現。活躍在詩壇上的,是以“大歷十才子”(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煒和夏侯審)為代表的壹個詩人群體。這些人大都對戰亂造成的社會破壞有壹定的親身感受,並在詩中作了某些反映。但他們更多的表現個人傷時哀世、悲歡離合的心曲。他們的山水詩以意境幽冷、狹窄為特征,藝術技巧圓熟,描寫逼真,工整精煉。他們在藝術上有所追求,但尚難開壹代風氣。當時還有以元結、顧況、戎昱、戴叔倫為代表的另壹批詩人,繼承杜甫的批判精神,寫了壹些揭露社會矛盾的作品。
在大歷詩壇上藝術成就較高、影響也較大的詩人是劉長卿和韋應物。他們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
劉長卿(公元?—約789年)有壹些抒寫政治失意、反映動亂現實、揭露社會黑暗的優秀作品,如《長沙過賈誼宅》、《送從軍六首》、《平蕃曲》、《疲兵篇》、《穆棱關北逢人歸漁陽》等。他的五言絕句和律詩造詣很高。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短短四句生動地勾勒出壹幅山村雪夜的圖景。
中唐前期這些詩人的創作活動,為中唐中期詩歌的復興作了良好的準備。
唐德宗貞元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785—820年),社會比較安定,出現了短暫的回升現象。唐詩發展的有壹個高峰出現了。它的標誌就是兩大詩歌流派的崛起。壹個是以白居易為首,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人為羽翼;另壹個以韓愈為首,孟郊、賈島、盧仝、李賀等為羽翼。他們面對詩歌創作“極盛難繼”的困境,敢於追求變化創新,努力從博大精深的杜甫詩歌中汲取開拓創新的思想藝術營養。白派詩人對杜甫的繼承,側重在他敢於正視現實、抨擊黑暗。他們學習杜甫“因事立題”、用樂府詩寫時事的精神,在理論上和創作上大力提倡用樂府詩反映民生疾苦,使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進壹步發揚光大。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歌應發揮“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社會作用。他寫的諷喻詩170多首,其中“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有的反映農民的貧困痛苦,有的諷刺統治者橫征暴斂,有的揭露豪門貴族的荒淫無恥,有的反對窮兵黷武,有的同情婦女的不幸。白居易觀察社會的犀利目光幾乎註射到每壹個角落使諷刺詩具有豐富現實內容和和強烈的戰鬥精神。這樣有組織有計劃地針砭時弊,是前人的樂府詩不曾有過的。
白居易更努力追求詩歌語言的通俗流暢、平易淺近,使他的詩歌朗朗上口又耐人咀嚼。《觀刈麥》、《杜陵叟》、《新豐折臂翁》、《賣炭翁》、《輕肥》、《買花》等篇,是這壹類詩中完美的佳作。白居易還寫了許多以景抒情的“閑適詩”和“雜律詩”。其中有不少歷來傳誦的名篇。如16歲時創作的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壹聯把詠抒言誌巧妙地結合起來,使詩人名揚天下。七律《錢塘湖春行》:“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壹顆珠。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壹半勾留是此湖。”和七絕《暮江吟》:“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篇寫景非常優美動人。五絕《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用平易的口語,表現出熟脫不拘的友誼。
白派詩人中的張籍(公元766?—830年?)利用詩歌向黑暗現實進行鬥爭,他善於提煉情節和語言,力求深入淺出,他的壹些抒情小詩也寫得清新自然情意深厚。如《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沈吟。齊紈未是人間貴,壹曲菱歌敵萬金,”王建(公元766?—831年)與張籍齊名,他的詩也從多方面反映了社會現實,並且在表現和體察民俗民情民間生活方面更為細致入微。如他的《新嫁娘》:“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元稹(公元779—831年)與白居易齊名,當時並稱“元白”。他的諷喻詩有壹定的思想深度,藝術上不如白居易。他的《連昌宮詞》是和白的《長恨歌》並稱的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他的悼念亡妻的《遣悲懷》三首,寫得沈痛感人。如其二:“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李紳(公元772—846年)的新樂府如《憫農二首》:“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其壹)。”“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