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物】張仲景,東漢末年的醫聖

【人物】張仲景,東漢末年的醫聖

文|喬·

張仲景最著名的著作是《傷寒論》。相傳張仲景家原本有200多人。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開始,不到10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傷寒,十個中有七個死於傷寒。

傷寒蔓延時,有的庸醫趁火打劫,不給病人認真把脈。“握手言和還不夠”,壹會兒和病人對著幹,壹會兒開藥,只知道賺錢。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師從名醫,卻不思進取,墨守成規,不認真研究醫方醫術,拯救百姓疾苦,卻爭權奪利,忘了本分。

張仲景對這些人很生氣,狠狠地斥責他們。他決心控制瘟疫流行,根除傷寒。此後,他刻苦鉆研《蘇文》、《靈樞》、《八十壹難》、《陰陽學說》、《孕醫錄》等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經典醫書的基礎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

當時東漢王朝動蕩不安。為了避免混亂,張仲景辭職去了嶺南隱居,專心學醫寫醫書。

到建安十五年,他終於寫出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巨著《傷寒論》,十六卷。後人將其編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

《傷寒論》系統總結了“辨證論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和方劑學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視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稱為“方婧大師”。

寫完這本書後,張仲景仍然致力於學醫,直到去世。公元285年,晉武帝司馬燕統壹天下後,張仲景的遺體被後人運回家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討論壹: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子承作,巴西韓安(今四川南充)人,《三國誌》作者。按照中國“修前朝史”的習慣,張仲景並沒有出現在晉代陳壽撰寫的《三國誌》中。按理說,陳壽活在最近的時代,張仲景活在書裏。書中沒有提到張仲景就很能說明問題,尤其是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運回家鄉安葬,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討論二:葉凡(398-445),南朝宋(今河南淅川東)人,《後漢書》作者。南朝時期,葉凡先生花了65,438+03年的時間,研究了眾多學派的學說,撰寫了《後漢書》,為研究後漢書史保存了壹份難得的史料。這本最權威的《後漢書》收錄了六位名醫(郭虞、高程、華佗、鄧旭、趙冰、費長房),其中沒有張繼或張仲景的名字!葉凡原籍南陽縣楊順,在荊州做了四年的秘書。當時荊州有南陽郡等七郡。

也就是說,葉凡不僅是傳說中的張仲景的故鄉,而且還是壹個當官的南洋人。很奇怪,葉凡不知道村民中有壹位神仙般的“醫聖”。但在兩部史書中,並沒有同時記載當時著名震區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這是什麽意思?

討論三:張仲景不在長沙太守之列。

《名醫傳》說,張仲景曾是“長沙官府尹”。據《三國誌》記載,東漢末年的首任長沙太守是孫堅。由於孫堅在鎮壓湖南黃巾軍、平定零陵、桂陽農民起義中的貢獻,於公元187年被任命為長沙太守。孫堅任長沙太守至192。公元192年,孫堅推薦繼任長沙太守。

劉表攻占長沙後,任命張喜安為長沙太守。據張公耀保存在家中的《張氏族譜》記載,是張茂的哥哥,張公耀的第壹百世祖,張平的長子,漢高祖張亮的第19代孫。張喜安為長沙太守,不久與劉表不和,最終張喜安造反。後來,劉表組織了對張喜安的圍攻。好幾年沒有了。張喜安最後死在長沙。臨死前,張喜安指定他的兒子張舟繼承長沙郡。劉表趁機再次進攻長沙。張儀戰敗。長沙陷劉表。韓健安13,劉彪病逝。劉表的兒子向曹操投降。

曹操任命韓玄為長沙太守。七年後,曹操任命廖立接任。廖理擔任此職六年後,長沙被吳人攻陷。從此長沙不再受漢朝控制,也不再有漢人臣民擔任長沙太守。由此,東漢至魏蜀吳壹分為三,而唯壹可能的張太守就是張喜安和張周。

結論1:張仲景和華佗扁鵲壹樣,都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從未有過關於此人的真實史料。

結論二:張仲景生卒年對應的事跡混亂,事跡與其行醫時間不符。

結論三:即使張仲景有真人,他也確實寫過《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可能是拼湊的。張仲景(約150 ~ 154 ——約215 ~ 219)於2005年開始著書,歷時10年,其理論和方藥均出自蘇文。

因為這些藥方和理論在10年都無法得到有效的臨床驗證,不吃不喝不睡覺也不行,因為他寫了十六卷之多,這在東漢是很難做到的,即使科學發達,實驗室裏的高精儀器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