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又稱“村”,後綴不壹,如王家莊、李家屯、張家溝、北齊村等...威海有壹個特殊的村字尾——匡,沿海地區常用。這些後綴不是亂塗亂畫,而是代表了不同的意思。在威海,知道村莊的後綴,通常可以直觀的了解村莊的地形和產業。
山溝叫“曠”。舊時代威海人選擇聚集在山谷裏建村。最重要的是山谷裏氣候適宜,外面來的大風可以被山峰擋住。帶著濕氣的海風爬過山頂,進入山谷,容易形成降雨。所以,它總是像山谷中的春天,威海馬蹄曠和黃家孔就是代表。用“大川”來分析“曠”,是因為俯瞰群山,山谷如河,所以山谷中的村落都用“曠”做後綴,這也是威海壹個大村落的特色。
河邊平原叫“博”。白天泊位在水邊。威海靠近海洋,很多漁民在靠海的平原邊上建村莊。這些漁民的船白天會停靠在岸邊,岸邊就是“水緣”,所以海邊平原上的村落都以“泊”命名。威海大水泊和安子坡很有名。
農業種植稱為“莊”。莊,土地遼闊。這個詞也很形象。村民依靠廣泛的土地耕種為生,因此他們有“銀行家”壹詞,這也意味著“擁有廣闊土地的家園”。“村”比“莊”大,意思是我們種完地以後要找“寸地”種樹,也就是說除了田地,還有果園,其中齊家莊和西欽村就是代表。
這個要塞叫做“寨”。建村的都是依山而建,很難防禦敵人。這裏通常有軍事用途。村裏的軍屬和提供物資的人聚集成村,軍用後形成的村落保留了“村”字,如威海乳山寨。
手工制作的叫“方”。方哲,土方手冊。以前的手工制造種類不多,磚窯、燒陶、打鐵、紡織等等比較實用。通常,所有的村莊都從事這壹行。他們的特點是燒火,每個家庭都需要用黃土地基建造壹個方爐。“土方”成為壹個符號,後來又簡化為“方”作為村莊的後綴。比如文登仁和廣場就以石灰窯聞名。
遷徙生根的名字叫“團”。不好意思就留在外地。tuan原意是“壹個被野獸踐踏的地方”,但在威海,過去只有九家疃、五家疃等少數家庭遷居於此,並選擇“Tuan”作為村名後綴。據說這些人祖祖輩輩都不是本地人,他們生下的孩子都留在了這片地裏。後來這些外地人在威海生活,相互扶持,就以大家族命名,比如威海的夏家疃。
它不時被命名為“屯”。屯者,建之左右。“Tun”這個詞本身就是“環繞”的意思。戰爭時期,據說“屯”字尾是用來修建屯糧屯兵的臨時村落,但戰後人們更願意找個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所以現在威海帶“屯”字尾的村落相對較少。
威海村落星羅棋布,很多建於明代,是省級文化古村落。在飛速發展的威海市,在高樓大廈中,在五光十色的霓虹下,這些古村落就像平靜的老人。每當人們走進去,總會感受到壹種超然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