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陸地——湖定橋
-
瀘定橋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西部。
瀘定橋建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壹座跨越大渡河的斜拉橋,凈跨100米,寬2.8米。橋面高出水面14米。全橋共有13根鐵索,每根重2.5噸,其中9根鐵索平行綁在岸邊,上面鋪上木板作為橋面供人行走,另外4根鐵索掛在橋的左右兩側,每側兩根,作為扶手。康熙帝題寫的“瀘定橋”三字匾至今仍掛在橋頭,“禦瀘定橋碑”立在橋東。
5月29日,1935,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紅軍第壹兵團在此長征,但敵兩個營被阻在對岸,同時有大股敵軍在後面追擊。指揮部決定,由二十二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強行渡河。突擊隊員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鐵鏈匍匐前進,“飛”地奪取了瀘定橋,消滅了橋頭守敵,使全軍成功地渡過了大渡河,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英雄篇章。
受訪者:王繡_ 199381-見習魔術師二級12-27 12:57。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西部的大渡河上。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出於軍事需要和藏漢貿易的便利,下令修建瀘定鐵索橋,並由禦用書法家將橋命名為“瀘定橋”,寓意平定暴亂,平定蘆河。瀘定橋結構特殊,造型獨特。橋身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鏈條組成,其中底鏈九根,扶手四根。每條鏈子由862至977個鐵環連接,全部由熟鐵鍛造而成。* * *重量約21噸,橋體凈空1.67m,寬度2.9m,令人嘆為觀止,就像十三條巨蟒誕生壹樣。橋臺全是石頭做的,形似碉堡,下面有壹口井。用生鐵鑄造的蚯蚓樁和臥龍樁錨著鐵鏈。橋亭是典型的明清建築,飛檐翹角,古樸典雅,造型獨特。亭集遊龍裏的動物栩栩如生,蔚為壯觀。瀘定橋自建成以來,壹直被譽為軍事要塞和藏漢交流的重要通道,被譽為“東有瀘水,西有嚴觀第壹橋”。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在長征途中英勇奪取瀘定橋戰役,粉碎了蔣介石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打開了北上抗戰的通道,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壹頁,被譽為“十三條鐵索劈開* * *和國家之路”的壯麗贊歌。為此,毛澤東同誌寫下了“鐵過大渡橋冷”的壯麗詩篇。從此,瀘定橋名揚海內外,巍然屹立在大渡河上,向後人展示著不朽的革命精神。解放後,瀘定人民在橋東修建了瀘定橋革命文物陳列館,在距橋約500米的河西沙洲建了紅軍攻占瀘定橋紀念碑。1961 3月4日,瀘定橋首次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指定為四川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瀘定橋被中共宣傳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文化部確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被中共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如今的瀘定橋已成為中外遊客瞻仰緬懷先烈、接受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參觀旅遊的景點。(2005年上半年,瀘定橋接待中外遊客101萬人,其中青少年31萬人,占30%)。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英勇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勝利,緬懷革命先烈,展示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勤勞勇敢的瀘定人民在這片熱土上創造的歷史、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瀘定縣發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2005年,瀘定人民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重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紀念館外觀獨特,氣勢恢宏,融合了川西民居、藏式建築、明清古建築等元素,與紀念碑公園大門、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形成紅色文化旅遊延伸中軸線。紀念館的屋頂模擬了天安門門,寓意“十三條光禿禿的鐵鏈撐起國家”。
紅軍杜菲瀘定橋紀念館占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449平方米,地下壹層,地上三層。主要展廳分布在壹層和二層。展區分為五個單元,第壹單元是戰略轉移,長征路上曙光初現;第二單元是營救飛走,在瀘定橋上書寫英雄史詩;第三個單元是在瀘定傳播火種,展現紅軍英雄本色。第四單元是《北上之旅》,艱苦卓絕,誓做抗日先鋒;第五個單位是瀘定歷史文化處。以紅軍長征為主線,以奪取瀘定橋為重點,綜合運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全面展現了紅軍奪取瀘定橋的奇險、奇特、獨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博物館收藏和展示了400多件歷史文物、圖片和資料。博物館功能完善,包括多功能廳、會議廳、傳達室、遊客休息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