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散文是把米變成米,詩歌是把米變成酒。我深表贊同。讀壹首好詩,真的像喝了酒,讓人心情舒暢。品到深處,突然拍起手來,覺得舒服,突然閉上眼睛做白日夢,像個四體舒泰。感受著美景,我情不自禁地離開座位,壹遍又壹遍地唱著,仿佛認識了詩人。比如李白的詩:三裏下千尺,壹日千裏下江陵,讀著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感受著激情生成的喜悅,感覺自己的身體也隨著詩句而動,飄了起來。再看杜甫的詩:繁星自空地俯下,月兒奔流上河,花瓣已如淚流下,孤鳥唱出悲愴,悲愴之情撞擊人心,令人心緒不寧。王翰涼州詞:酒醉沙場不笑,自古幾番戰。嶽飛《滿江紅》:壯士饑豬肉,笑渴匈奴血。英雄的詩篇給人感官上的沖擊,激發人們高昂的鬥誌。王維的《松樹林裏的月光》、《小溪裏的水晶石》、《白居易的春天綠得像藍色》、《半江如琵琶半江紅》等詩歌,也勾勒出了廣闊天地和壯麗山河的多彩畫卷,使讀者的思想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享受天地的和諧。詩歌的表達靈感令人陶醉,難道不比酒的魅力更好嗎?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我真的覺得用酒來比喻詩歌還沒完。
詩是好的,但如果妳真的想品味它,妳必須像詩人壹樣融入真情實感。就像欣賞優美的音樂壹樣。不知道它的旋律,就很難體會到音樂的真諦,也很難在沒有樂譜和藝術家所表達的心情的情況下產生* * *感。所以我常說,讀詩需要感受,需要思考,需要融入詩歌的氛圍,才能品味到內涵和味道。我很喜歡張孝祥的《過洞庭湖》,但是我有很大的抱負,無法施展。我被貶回洞庭湖。那種“壹個人看著自己”“壹個人在船邊尖叫”的感覺,無以言表地爆發出來:“我有壹顆無憂無慮的心,卻難以向妳訴說那份美好。”我相信後來的讀者很少知道他此時的心情,但通過他的詩歌,他必然會通過聯想自己的經歷和處境而得到消息。同樣,柳宗元的《在這鎮盡野始的巍巍塔上》《和河九回,在我們的腸中翻卷》和孟浩然的《要想渡舟,比妳們這些政治家閑的我多慚愧》風格各異,但詩人報國不顯才的心態卻以渾厚的感染力深入讀者的內心。如果妳也有壯誌未酬的感覺,妳就更能理解詩歌的本質。
詩歌最忌諱的就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少年不知愁滋味,堅持為新詩抒懷。讀詩要有真情實感,寫詩怎麽擺架子?詩歌是表達妳內心的感受,用優美刺激的節奏,用精辟深刻的語言,使之更加感性,更加精辟。不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要麽做作,要麽牽強,是寫不出好詩的。我也看過很多禦用文人寫的禦用詩,整篇引語華麗,卻空洞如撓靴。流傳下來的有多少?它不像鄉村俚語那樣真實和廣泛。比如有句詩:“山上山下都有花,花不如她。有壹天,霜降,我只能看到花沒了。”多麽生動的文字啊!“我恨不得用手托住地平線和月亮,埋怨上帝,閏月為什麽不在夜裏閏!”道是如此感人。這是因為詩人設身處地,讓自己朗朗上口,感人至深。詩歌是用來表達情感的。沒有真實的情感,怎麽會有好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