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傳統詩詞如何做好當代文章?

傳統詩詞如何做好當代文章?

作者:顧星欣

據央視消息,《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將於今年春節期間登陸央視。近年來,這檔節目屢引收視熱潮。回望剛剛過去的幾年,打開電視,《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唐詩風雲會》等壹批綜藝節目引領著詩歌風尚;走進書店,《唐詩鑒賞辭典》《人間詞話》等壹批詩詞書籍熱賣;打開手機,葉嘉瑩等先生講解詩詞的視頻在網絡熱播;全國各地,詩社生活成為社會文化中的新現象……讓我們看到中華傳統詩詞在當代落地生根的各種可能。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詩歌大國,從《詩經》、《楚辭》、漢樂府直到唐詩宋詞,數千年來吟誦不絕,給我們留下了璀璨的詩歌寶藏。進入新時代,物質生活愈加豐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詩意的精神享受也逐漸成為壹種“剛需”。這當中,傳統詩詞就如同壹把金鑰匙,為大眾打開了壹扇扇心靈之窗。“傳統詩詞熱”在近年來的風靡態勢,也折射出了社會生活中,人們對於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渴望與期待。

實際上,傳統詩詞的當代價值,不僅僅是對於個人意義而言的心靈滋養。在中國傳統詩學中,詩歌的社會功用壹直都是不可忽視的。孔子曾經指出了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教育作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徜徉漫漫詩歌長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描繪的祖國大好河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的拳拳愛國情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蘊藏的哲學思想和中華智慧……中華傳統詩詞潛藏著我們的中國智慧、中國風骨、中國靈魂,通過審美想象與藝術表達,通過千百年來的流傳,壹句句經典詩詞,成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情感***同體。

如今,各式各樣的綜藝節目和新媒體課堂,助推了古典詩詞的當代傳播、當代演繹和當代創作。但在這蓬勃興盛的態勢中,也有幾項基礎性問題需要廓清,以便讓我們更好地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首先,從欣賞層面來看,我們要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詩詞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關系。

新時代,舊體詩何為?這無疑是壹個需要迫切回答的問題。現在社會上還存在著壹種觀點,認為“古典詩詞屬於過去的時代,不屬於這個時代”。固然,壹代有壹代之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不同文學樣式,都曾在當時的時代各領風騷,但是在琳瑯滿目的文學百花園中,中華傳統詩詞還是具有穿透時光的風雅,成為壹條綿延不絕的文化精神脈絡,承載著中華文化的風骨,不容忽視。

從古老走來、又走進新時代,中華傳統詩詞具有永不過時的經典性。首先,就欣賞層面來看,它具有貫穿古今的民族精神,比如李白豪邁曠達的個人胸襟、杜甫沈郁頓挫的家國情懷、邊塞詩人們的愛國思想與豪情壯誌……這些優秀傳統思想,對我們的當代生活來說,不僅毫不過時,而且大有裨益。第二,就創作層面來看,中華傳統詩詞的創作,向來是觀照現實生活的載體。李白、杜甫、蘇軾,他們筆下的詩篇,折射的都是當時的現實生活。這種反映時代、反映人民生活的藝術追求,將是藝術創造永不過時的法則。

其次,從創作方面來看,我們要與時俱進地思考傳統詩詞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

有人提出,傳統詩詞形式刻板,限制了當代生活和思想的表達。誠然,“五四”之後,催生了白話詩的流行,近百年來,壹批新詩詩人如徐誌摩、戴望舒壹直到顧城、北島、海子等,他們的創作,讓中國詩詞突破了五言、七言與詞牌的限制,讓文字自由奔放起來。那麽,我們該怎麽對待古典詩詞的限制性呢?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就曾提醒說,“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絕、詞的交替是變化,而格律則為變化中的不變化者。”他道出了藝術創造中的壹個永恒命題。既然是中華傳統詩詞,它必須遵守壹定的詩詞格律,不應脫離舊體詩的規定框架。時至今日,傳統詩歌依然具有它不可磨滅的格律美、音韻美,這種形式上的美感,來源於漢字所獨特蘊含的意蘊,不可取代。“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哉”誠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是我們也該看到,格律是不應拋離的基礎。如今有些人在沒有掌握傳統詩詞中的平仄、對仗的基礎上,想亦步亦趨地寫舊體詩,常常“照貓畫虎”,四不像,這不是真正的傳承。

我們現在很多人愛作擬古詩,卻仍不脫風花雪月、春恨秋悲的窠臼,讀之無新味,觀之無新意。如何在尊重格律的基礎上,註入當代性的觀照,解決好這個問題,會有助傳統詩詞的創作在當代走得更遠更好。

第三,從傳承方面來看,我們應當註意“活態傳承”,避免“刻板傳承”的誤區。

曾幾何時,許多牙牙學語的孩童,都是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開始識字的,可以說,這已經是沈澱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天然文化基因,割舍不斷。在當代中華詩詞傳統熱的浪潮中,這些文化基因如何更有效地激活?有壹點值得註意,如今各類大賽、各類節目之中,很多時候考察的都是背誦、記憶型的知識,陷之於呆板與狹隘。而實際上,我們要傳承古典詩詞,不能僅僅是簡單僵化的背誦、記憶,而是要深入普及古詩詞的形式美、情感美、思想美。所有的文學經典、歷史經典,都應當進行“活態傳承”,使之真正進入社會、進入生活、進入心靈。正如我們的傳統詩歌,其真正的玄妙意境,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不是通過機械性的背誦能夠掌握的,而要從中養成對傳統審美、情趣、價值的體悟能力。

值得期待的是,教育部新修訂的高中課程標準增加了古詩文的背誦推薦篇目。讓年輕壹代更早浸潤在古典詩詞中,讓詩歌成為引領他們成長的智慧的前輩、陪伴他們成長的貼心的朋友,而不僅僅是壹門功課、壹份必須應付的試卷,這是壹個系統、有機的工程。傳統文化教育不是簡單地開壹門課,還需要社會各界在實踐中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新時代的文藝工作之中,怎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好、轉化好、利用好,是壹項重點工作,也是壹項不斷提出挑戰的工作。在這項工作當中,我們既要保持昂揚熱情的態度,也要保持積極探索的理性,探索更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推出更多傳承好方法。(顧星欣)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