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壹定的時間,太陽落山,驪山就會倒映在金色的晚霞中,景色特別美麗,所以有“驪山的晚霞”的美譽。去驪山探尋驪山的傍晚照,也是壹個奇妙的過程。站在山中,等著夕陽西下,耳邊仿佛響起了唐代李商隱“見日頭,全為榮”的獨特聲音。
奔跑在秦嶺的“駿馬”
關於驪山的名字,坊間解釋,此山遠看似壹匹駿馬,故名“驪山”,意為壹匹暗黑色的馬。這匹“馬”很帥,但不是很高。作為雄偉的秦嶺山脈在Xi市臨潼區的壹個分支,它的最高點只有1.300米。即使不坐纜車,也可以兩三個小時來回壹次。因為目的是探索驪山的傍晚照,所以特意選擇了下午爬山。此時,許多遊客已經盡興而歸。
穿越時空,穿越古代,穿越現代,穿越傳說,穿越歷史,攀登驪山的過程,在壹瞬間翻滾,我聽到了這樣壹個故事:女媧在這裏補天;周幽王因火失去了世界;唐與楊貴妃的動人愛情:Xi事件的壹聲槍響...清朝的《史記》雖然說驪山“不如太華高貴,不如南方長,不如太白偏僻,不如龍門奇特”,但隨後又用了另壹段話讓驪山地位飆升,“黃三傳為故居,是聖地。”
除了清麗雅致的蔥郁自然風光和地處關中腹地的優勢,歷代帝王對驪山青睞有加,多半是因為他們喜愛這裏的溫泉水。
雖然很多人聽說驪山溫泉是因為唐代貴妃洗澡的華清池,但其實從周朝開始,這裏就成了“皇家浴場”:王友在這裏修建了離宮,還有壹個名為“星湯”的露天湯池;秦始皇當了中國的第壹個皇帝,就在驪山重建了自己的宮殿,引泉入室,改名為“驪山堂”,據說是為了治療自己的傷口;到漢武帝時,離宮於壹泉再次擴建。到了唐代,這裏的湯浴格局趨於完善。湯池由曲徑通幽的回廊相連,古木成蔭,奇花異石點綴其間,湖溪相間。原名“湯泉宮”,後改稱“溫泉宮”。唐玄宗年間,正式改名為華清宮,宮中的湯池也被後人稱為華清池。雖然後來華清宮毀於戰火,但唐代華清池的名字卻是家喻戶曉。
帝王青睞的驪山地理位置,在今天看來仍是獨壹無二的:西望長安古城,大國古都,周秦漢唐往事,綿延千年;再看東方新豐,鴻門宴上的劍影和楚漢之爭,似乎還歷歷在目;遙望北方渭河,秦皇橫掃六合,身後陵墓中的兵陣、神勇令世人驚嘆。
“篝火戲王子”真的存在過嗎?
除了華清池,在著名的驪山景點還有烽火臺。
“篝火戲諸侯”的典故,讓位於驪山西秀嶺最高點的烽火臺顯得不同尋常。據史書記載,周幽王是西周晚期的壹個暴君。他派人在沒有戰爭的時候點亮烽火臺,為了讓他最喜歡的公主微笑。各路諸侯以為皇帝有難,趕緊領兵到濠井。當贊思看到王子們出現在城樓上時,他笑了。王子們知道自己被戲弄後,非常不滿。後來狗戎侵濠井,大王幽點燃篝火。諸侯們以為王猷國王又戲弄他們了,沒有理會篝火的警告。結果,周幽王被狗殺死了,西周滅亡了。
也有壹些學者質疑周幽王的著名典故“篝火中的諸侯”的真實性。參加百家講壇的文學博士劉緒義認為,妳當國王時,西周的勢力遠在千裏之外,各國軍隊不可能同時看到烽火到達。軍隊動員,集合,準備食物,行軍,最後到達陜西。將近十天半月,還有壹年左右。妳怎麽能在烽火臺旁等上幾個月?
針對這壹說法,記者采訪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史學家張天恩博士。他告訴記者,也許後人在“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中加入了很多花邊故事和細節,但這壹歷史事實確實存在。對於的提問,張博士解釋說,雖然遠方的部隊確實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到達,但驪山附近的許多小國確實可以在半天內到達。“西周諸侯國有壹個特點,就是疆域小,在陜西的分布密度大——今天關中的許多小郡,可能就是當年兩三個諸侯國瓜分的疆域。因此,當篝火點燃時,即使交通工具是馬車,許多諸侯士兵仍然可以在半天之內到達歷山救星。”但是,張博士也認為,西周的滅亡不能完全歸咎於為博鴻雁而笑的故事。“‘烽火戲諸侯’只是導火索,西周的滅亡是由沈侯勾結漢奸、王猷信用小人等壹系列綜合因素造成的。”
周代的烽火臺已經無處可尋了。今天驪山山頂的烽火臺高約13米,底座10米見方,頂部有觀景方亭。1985在原址用仿古磚建成。據當地村民介紹,施工前,這裏只剩下壹個土堆。“基座已經看不見了。”記者沿著暗洞內烽火臺內壁的樓梯盤旋而上,登上三層的觀賞方亭,感覺涼風習習。放眼望去,臨潼區盡收眼底。同壹個舞臺上,有壹群年輕人,壹個個背著巨大的背包,大喊大叫,忙著拍照留念。壹個男孩打開了手機的揚聲器。突然,烽火臺上充滿了韓國歌手李貞賢的《阿裏阿裏》的歌聲。五千年轉眼就過去了,連國界和語言都變了。這壹刻,時間被分解成故事,故事變成無數影像,歷史從中穿過,讓人有點恍惚。
令人驚嘆的景色。
不知道當年的美顏笑容有多亮眼,多動人;我不知道妳死的時候是後悔還是哀嘆命運。萬物都在變化,唯有秦嶺那壹抹比火還熱的嫣紅,從古至今沒有改變,也引來了千百年來眾多文人騷客的贊美。就是“驪山夕照”。
這是壹種被傳說描述得近乎奇異壯闊的景色——每到陽光明媚的傍晚,太陽落山,玉兔升起,群山便會被紅林覆蓋,壹片光明。峰巒疊嶂之下,遙望遠處的夏虹,壹條頭向上彎,身披紅紗,張牙舞爪的金龍,仿佛騰雲駕霧。那時候的美景明媚奇妙,讓人無法形容。有人說那是壹種讓人心曠神怡的美景,如入天堂。
雖然是清代《長安八景》的朗誦使驪山夕照名揚天下,但其實早在元代,詩人刁柏就在他的《渭水》詩中以“渭水秋色白,驪山夕照紅”的詩句提到了“驪山夕照”這壹景點, 而後來的明代詩人劉楚秀也在《渭水》中寫道當妳看著文字想,那壹定是滿山遍野,滿天彩霞。 而楊鼎銘的詩,“馮丹映襯夕陽,亦難畫萬壑崖。這才是驪山的真面目,壹生能見幾次”,讓余暉顯得靜謐而悠遠。
清代朱基儀用壹首歌,“王友留舊荒臺,翠柏松柏繡成堆。黃昏時艷陽高照,玫瑰色,疑火自西來。”讓篝火從歷史燃燒到自然風光的地平線,為山頂壯麗的夕陽增添壹抹厚重與蒼涼。因此,這首詩也成為寫驪山夕照的最佳佳作:歷史上周幽王烽火戲中的諸侯事件,與驪山夕照聯系在壹起,使讀者聯想到壹個美女微笑,壹條狗侵東方,驪山被烽火倒映的情景,既有真實感,又有虛幻感,懷舊的沈思自然浮現。
只有有緣人才能看到的神秘陰影。
但是爬山的時候導遊小王說了這麽壹句話,“驪山的夕照只有有緣人看。”這壹下子增加了驪山夕照的神奇色彩,因為在這次旅行之前,我在網上查閱了很多關於夕照的資料,基本上都是這樣描述的:“每當夕陽西下,到處都是雲……”這讓記者壹直以為,驪山的傍晚照,就是驪山每天傍晚的風景。但事實上,它像海市蜃樓壹樣罕見。
為了解開心中的謎團,從烽火臺下來,記者向西來到驪山半山腰的“晚景亭”。越靠近晚霞亭,路邊的紅梅紅楓越多。自古以來,驪山就有楓樹。杜牧《華清宮》詩中有“萬樹紅葉”,秋天楓葉紅,加上夕陽的倒影,想必整個驪山在夕陽下也會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晚景閣位於靈修老君殿的北面,驪山的西面。這座雙檐金字塔形屋頂方亭,意為“驪山夕照”,建於1981,有俞有仁先生題寫“驪山夕照”四個字的石碑。小王告訴我,晚景亭初建時,從亭北可以鳥瞰華清池、東園、臨潼全景和渭水。但目前亭西北四周的竹柳早已長得密密麻麻,別說鳥瞰臨潼,就連山體都被樹枝擋住了。這怎麽能看著夏?爬山前的第壹個問題還沒解決,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
已近黃昏,夕陽西下,但“滿天陽光,山色金紅色”的景色依然沒有絲毫出現。為了看驪山,真的要和驪山的夕照有緣分嗎?閑著沒事就和亭子旁邊壹個賣飲料的當地村民聊了聊,問她有沒有看到驪山的傍晚照。她說她在亭子邊擺攤這麽多年,從沒見過。“據說只有夏天雷雨過後才能看到,聽山上鍛煉的老人說是上世紀80年代才看到的,之後就沒人說了。而且,如果遇到雷雨,我肯定會急著關攤,所以我也就顧不上看什麽晚上的照片了。”說著,哈阿哈微笑起來。
就連小王都說,這麽多年來,作為壹名導遊,他從來沒有見過驪山的夕照,同事中也沒有人見過。“可能正因為如此,雖然是關中八景之壹,但驪山的夕照很少被來這裏的遊客問起,我們也很少做解釋。遊客到了驪山,最感興趣的是捕捉江亭、烽火臺之類的實景。”
驪山的晚景是實景還是幻覺?
雖然沒有拍到晚照,但聽村裏人講了壹個在當地廣為人知的傳說,給驪山的晚照增添了幾分奇幻色彩:相傳唐高祖李淵在隋朝當大臣時,因與楊光太子不和而辭京。他剛到臨潼邊界,就被楊光包圍了。戰事緊急,但是嵌入軍中的竇夫人生下了唐朝小王李世民,竇夫人不得不留在金剛廟裏。有壹天,女傭洗完尿布,把它放在外面的繩子上。太陽落山了,竇夫人擔心地說:“我晚上要用尿布。要是太陽再紅壹點就好了!”就在這時,夕陽又出現在壹座小山上。金色的太陽照在紅色的尿布上,尿布發出的紅光照在驪山上。突然,驪山變得絢麗多彩。這是著名的驪山夜景照片。太陽照在尿布上,尿布瞬間就幹了。很快太陽落山了,驪山的晚景消失了。傳說李世民是真正的龍天子,所以他壹出生,連上帝都來幫忙了。從此,“驪山夕照”的美景就隨著他的故事流傳了下來。
驪山夕照只是壹個美麗的傳說嗎?流傳千年的美好,只是華麗詩篇堆砌的海市蜃樓?下山後,我找到了研究驪山文化多年的李俊敏老人。他的話讓記者把心放回了肚子裏。李俊敏曾參與臨潼地方誌的編纂。“我不止壹次看過驪山的傍晚照片。最早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是在農歷1984的八月初九。”
那天下午4點左右,正在臨潼縣城散步的李俊敏在壹陣白雨(雷雨)過後擡頭壹看,發現1公裏外的驪山已經完全是金紅色了。“山和樹都披著金紅色,雲滿天,山很美。只是山上都是雲,都是花,實在不是壹個‘美’字。”反應過來,這是著名的驪山夜景照片。他急忙跑到單位用相機拍下這難得壹見的奇觀,卻發現驪山又變成了壹片綠色常態。“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
李俊敏說,當時有很多人看到了這壹幕。根據人們後來的描述,這是從驪山西北觀看晚景照片的最佳地點。“這地方怎麽不是山上的夜亭?”記者很好奇李老笑著說,這個認識真是個大烏龍。“所謂夕照亭,並不是說這個亭是最佳觀賞地,而是說從其他地方觀賞驪山夕照時,夕照亭所在地的景色最美。同時建亭以示之,亭中加以晚照折射的彩色玻璃之色。”只是蘇麗珂東坡的“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驪山夕照的真面目也要從外觀看。
為什麽驪山有拍晚照的奇景?
中國幅員遼闊,名山大川眾多。為什麽驪山的夜景照片獨壹無二?李俊敏認為,驪山之所以形成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日落景觀,與其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形成“晚照”是自然景觀和時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至少包括了山的形狀和顏色,夕陽的光照,天空的背景,晚霞的對比等等,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運氣看到那個感人的瞬間。壹般認為,觀賞廬山晚照的最佳時間是夏秋季,尤其是雷雨過後。”
此外,李俊敏曾和他的老朋友、原玉門礦務局秘書長謝忱討論過為什麽驪山會出現這種獨特的景觀。“我的老朋友分析說,驪山以前是壹座火山,它的巖體多為礫石,主要由石英巖、片麻巖和片巖組成,形狀多為圓形,顏色特別特別——它的顏色在。想必這也是夕陽會把驪山染成金紅色的原因之壹吧。”
陜西省氣象局氣候中心副主任雷分析了為什麽驪山的自然景觀通常在夏季陣雨之後“出現”。“Xi安及其周邊地區平日多雲天氣較多,但通常夏季陣雨過後,空氣清新,能見度會更高。此時不僅空氣中的浮塵被雨水沖走,整個驪山都像被全身沖刷壹樣明亮,再加上是夏天。
至此,我心中再無遺憾:歷史的滄桑,後期的照片依然隨著驪山的存在而停留,科學的解釋揭開了這壹景觀神秘的壹角。我們還能抱有希望,什麽時候能成為驪山的“有緣人”,見證滿山金黃的奇異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