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太平廣記》、《陳石匯編》等文獻記載,自李冰在蜀縣時就有“鬥牛”這壹劇目。三國時期,四川出現了第壹部諷刺喜劇《昂正》,可謂是川劇喜劇的鼻祖。
唐代至五代,川劇鼎盛,出現了“蜀術天下第壹”的局面。在此期間,經常演出的劇目有《劉辟的買的責任》、《麥秀的兩個不同意》和《關扣神》。而中國戲曲史上迄今為止最早出現的戲班,就是《酉陽雜記》中記載的甘滿川、白甲、也斯、張梅、張敖五人戲班。
從《鬥牛》到宋雜劇《酒色財氣》,歷時壹千多年,是不折不扣的“川劇”,可以視為廣義的川劇。現代意義上的川劇,應該說是從宋元時期在南戲、川劇、元雜劇的基礎上起源於明代的“川劇”開始的。
到了清代,川劇與昆曲、高腔、胡琴戲、檀戲、登喜戲等混合在壹起。清末出現了五調合壹的新局面,使川劇煥然壹新,各種曲調的特色劇目和保留劇目開始形成。後來,川劇改革運動成立了戲曲改革協會,集資修建了悅來茶園(現錦江劇院舊址)、蜀戲部等演出場所。
由此,1912成立了川劇藝術家自己組織的“三慶”,湧現出康子霖、楊素蘭、小陳開等壹大批著名演員,精英300余人。還有趙茜的《愛情偵探》、黃健的《三忠》、《柴氏祭》等壹大批名劇,膾炙人口的劇目達700余部。
20世紀以來,雖然也出現了以劉懷旭為代表的“川劇創作者”創作的現代戲,但國家處於黑暗期,川劇開始衰落。建國後,在黨和新中國的支持下,川劇開始煥發藝術青春,重新進入“黃金時代”。
擴展數據
流派藝術
川劇因為各個聲區和藝人的關系,逐漸形成了壹些流派。在這些流派中,除了像單行歡、醜行賦、曹這些被傑出藝術家稱為流派的流派外,按流行區域主要分為四大流派:
壹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為中心的溫江地區各縣,以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北調”;
二是包括自貢、內江區、縣市在內的“資陽河派”,以高亢的曲調為主,藝術風格最為嚴謹;
第三,“川北派”,包括南充、綿陽部分地區,以唱、演為主,受秦腔影響。
第四,“川東派”,包括川東和重慶,特點是來這裏演出的外國劇種繁多,其特點是劇種繁多,聲腔多樣。
近半個世紀以來深受群眾喜愛的演員有:
蕭聲袁玉坤、曾榮華、蔣尚峰、謝文欣;丹嬌瓊、楊有和、楊雲峰、薛、胡、、許倩雲、京華、;
陳無動於衷,司徒慧聰;小醜周其和、劉、周宇翔、陳金波、、吳勝鵬。還有著名的鼓手王和蘇明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