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勸人喝拿鐵的廣告語,不僅結構上有韻,還包含了壹些人生哲理。就八個字可能不太好翻譯。
三個翻譯供參考:
生活是如此復雜。永遠拿著拿鐵。
生活是復雜的。再來壹杯拿鐵?
拿鐵讓生活不那麽糾結。
人生千頭萬緒,有時候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西方人稱“結婚”為“喜結良緣”。如果婚姻不幸,為什麽和人生路上的另壹個“死結”不壹樣?
基督教文化中有壹幅經典的油畫:瑪麗,解開繩結的人?)。畫中聖母瑪利亞回應了信徒們的祈禱,解開了世間的難解之結,讓信徒們解脫。
人總有解不開的結,於是有了宗教。但是無神論者在哪裏尋求慰藉呢?內心強大,如蘇軾高呼“竹竿草鞋輕於馬,誰怕,壹場煙雨終壹生”,求人不如求己。蘇軾手拿竹竿,腳穿鞋子。
今天,人們不妨壹手拿著“手機”,壹手拿著“拿鐵”。走過世間無數難解的心結,也是壹種灑脫。壹杯拿鐵雖然不能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但至少能讓妳笑壹會兒。
英國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曾引用過余光中先生的譯文:
|?樂觀開始?咧著嘴笑,然後呢?悲觀主義終結?戴著藍色眼鏡。?
|?樂觀始於露齒壹笑,悲觀止於藍眼鏡。(余光中譯)
都說翻譯是“戴著鐐銬的舞者”,這個“鐐銬”就是“原作”。有時候,原文的意思並不難理解。難的是如何在形式和精神上都貼近原文。好的翻譯總是盡量在形式和精神上貼近原著,這也是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別之壹。
余光中先生用“樂觀主義的開始”和“悲觀主義的結束”輕松還原了原文的結構,讀者仿佛跟著譯文走就遇到了原文。壹個翻譯就顯示了王先生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