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壹、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

五四文學革命是壹場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主要目的為破壞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話散文,破壞詩歌舊韻、重造新韻。

1、改良文學的“八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

2、文學革命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二、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1、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壹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壹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揮了巨大作用。

2、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1920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

壹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壹、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壹采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3、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壹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

擴展資料:

五四文學革命介紹:

五四文學革命是指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壹段時期裏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首先發起的。這場文學革命,是由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誌首先發起的。

五四運動前後,文學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帶上更為鮮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陳獨秀的《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更高地舉起科學和民主的大旗,表示進行文學革命“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魯迅以最勇猛熱忱的戰鬥,成為文學革命的偉大旗手。

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話文。接著,《晨報》、《時事新報》、《民國日報》的副刊也相繼改用白話文。據統計,僅1919年全國出現的白話刊物就有400余種。緊接著理論的倡導,是新的文學創作的實踐。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8首白話詩詞後,又於1918年1月發表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白話詩,後來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也創作了新詩。1918年5月,《新青年》發表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吃人的封建禮教和制度,接著又發表《孔乙己》、《藥》等。

稍後,郭沫若發表《鳳凰涅槃》等後來收在《女神》中的大量詩篇,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徹底精神和狂飆突進的時代色彩。它們都是這場革命的最初業績。不久成立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和其他新文學作家,以自己的創作成果,豐富並發展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成果。

百度百科-五四文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