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流淌2500年:大運河

流淌2500年:大運河

在我國東部平原,有壹條貫穿南北的河流。這不是壹條天然的河流,而是我們人民改變生活,與天抗爭的偉大創造。這是大運河。大運河由三部分組成,即: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八省市,到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它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運河。

可以說,長城和大運河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兩張亮麗名片,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有機載體。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筋骨,那麽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如果說長城是凝固的歷史,那麽大運河無疑是流動的文化;如果說長城維持了穩定的環境,那麽大運河促進了經濟繁榮。它有著輝煌的歷史,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的發展和交流中壹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天就來說說大運河吧。

和長城壹樣,大運河也不是壹夜之間建成的。大運河開鑿於公元前486年。巧合的是,按照歷史對年代的界定,這壹年恰好是三族分晉、田取代姜的大事。當時,吳國位於太湖流域。為了與晉國抗衡,吳王夫差下令在北面修築漢城作為據點。這座漢城位於今天的揚州附近。同時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疏浚了今天蘇州到揚州的“古水道”,開鑿了運河“漢溝”。韓溝從揚州接長江,東北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轉淮安接淮河。從此,長江和淮河由溝壑相連,吳的部隊、輜重等物資的運輸就方便多了。

南北朝分裂300多年後,時間來到隋朝。為了遠征和運輸,隋朝相繼挖掘了幾段首尾相連的運河。587年,淮安至揚州的運河首先被整治,河道被拉直,中途不再從射陽湖繞道。605年,隋朝開始開鑿集渠,引洛水等河水入黃河,再引黃河入汴河,經商丘、蘇仙、泗縣入淮河,將洛陽與淮河相連。608年,永濟運河再次開通,將黃河支流沁水引入渭河至天津,再通過永定河連接北京。這還不是全部。610年,江南運河再次開通,引長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最後到達杭州,再到錢塘江。就這樣,幾經發掘,終於形成了全長2700多公裏的大運河,南連杭州,北連北京。可以說隋朝人民對大運河的修建貢獻最大。

但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開鑿大運河,百姓們損失了錢財,百姓們怨聲載道。隋朝只維持了37年。到了唐代,大運河得到了進壹步的整修,包括疏浚河道,築堤護岸,並逐步將金代以來修建的所有通航大壩改造成單閘船閘。所謂堰壩,就是回水的土壩,用來擡高上遊水位,用於輸水或灌溉。然而,堰壩無疑會分裂運河,但板門船閘不同。

到了宋代,大運河繼續得到疏浚和整修。先把以前的土堤變成石頭,再把單閘船閘升級為上下閘雙閘船閘。單閘船閘和閘門開啟時,水往往在瞬間咆哮,而雙閘船閘則溫和得多,水可以慢慢自行調平,大大提高了船只通過閘門的安全性,進壹步提高了運河的通過能力。

在交通組織方面,唐宋都設置了專門的轉運使和海運使,負責全國的運河和水運。隨著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的年輸水能力從唐初的20萬石逐漸增加到400萬石,最高時達到700萬石。壹塊石頭有多大?根據我的資料,宋代壹塊石頭大概是97公斤,那麽700萬石就是6.79億公斤。當然我覺得不同的素材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總之很多很多。此外,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了壹些著名的大城市,包括蘇州、杭州、鎮江、無錫和揚州。

元朝定都後,起初運糧不方便。當時水運的路線是從江淮經黃河到開封、商丘,再經陸運180裏到我的家鄉新鄉,再經天津到通州到渭河,再經陸運到大都市。這條路線繞道也沒關系。關鍵是要經過兩次水陸轉換,很不方便。

所以1282年元朝開始挖濟州河,1289年挖匯通河。具體路線比較復雜,經過的地方我也不熟悉。總之,河道挖通後,漕運可以直接從淮河到通州。1291 -1293年期間,元朝在通州和大都之間開鑿通惠河。從此,江淮的油罐車可以進入通州的通惠河,直達北京。到達北京的運河水在北京形成了壹個大湖,這就是積水潭。

到了明清時期,因為北京是首都,運河擴建了。到了清代,運河航線完全脫離了黃河。從此黃河不再起到溝通運河的作用,兩者只是交叉而已。此外,加上規範化管理,明清時期運河的通航條件進壹步改善。

但在1855年,黃河在河南境內決口北上,奪取了山東境內的大清河,大運河因此中斷。清末民國時期,人們曾數次提出治理運河,但因戰亂頻繁而未付諸實施。

近年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建設給大運河帶來了新的活力,年總供水量6543.8+063億立方米,進壹步擴大了京杭大運河的水運能力。調水提高了水位,改善了通航條件,提高了通航保證率,大大改善了水質,美化了大運河的環境。既保護了文物,又促進了經濟,讓綿延2500年的文化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