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的章法,開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元代以前,包括詩詞創作最繁榮的唐代,那時候詩人寫詩,在結構上,也沒有壹定的規則。但是後人把那時候的詩人的大量的作品拿來壹分析,就發現起、承、轉、合,成了詩人們約定成俗的規則。因而到了元代,人們才明確的規定,詩歌的篇章結構要遵守起、承、轉、合的基本規則。
分析壹下近體詩的篇章結構,就會發現,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每壹首詩都遵循了起、承、轉、合的規律。先看壹首五言律詩。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杜甫:《天末懷李白》)
這首詩的第壹、二句為“起”,詩從對流放到天末(夜郎)的李白的懷念寫起,開頭便點了題;第三、四句為“承”,承接壹二句,仍然寫的是對李白的懷念;第五、六句就“轉”了,轉到對李白遭遇的議論:文章忌諱坦蕩的命途(逆境發奮,才易寫出名篇),奸佞小人最喜歡好人犯錯。 ;第七、八句為“合”,總結全詩,指出李白與屈原同冤,寫了這首詩贈給他們。這種收合,有回應了開頭對李白的懷念。
絕句的章法也是起、承、轉、合,壹般是以壹句為壹單位,第壹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第四句“合”。我們看壹首五言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這首詩的第壹句,從鸛雀樓上的所見寫起;第二句承接第壹句,繼續寫鸛雀樓上所見;第三句就轉到寫詩人的舉動和願望;第四句連續寫第三句的意思,同時扣上了詩題,收合了全詩。
最近,我學寫了壹首七絕《詠桂》,就是按照起、承、轉、合的規則構思的。拙作如下:
千層綠葉萬點金,
暗香幽微銷人魂。
吳剛玉兔釀桂酒,
嫦娥不悔離凡塵。
(雪松拙作:《詠桂》)
首句為“起”, 破題,寫桂花的葉和花。第二句為“承”,繼續寫桂花,寫桂花的香味兒;第三句為“轉”,運用神話,寫吳剛和玉兔在月宮釀桂花酒,仍不離題;第四句為“合”,壹反過去詩人們寫月宮冷清,嫦娥寂寞難耐卻無法回到人間的常規,寫嫦娥因有了桂花酒而迷戀月宮,並不後悔脫離了人間,從而強調了桂花的美好。這壹收合,回應壹二句,襯托突出了主題。
對於拙作,只是就章法而言,至於格律、修辭等方面還差的很遠,以此為例,貽笑大方,敬請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