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的詩體長篇小說。西班牙貴族青年唐璜,天資聰慧,儀表清秀。16歲時,他與鄰居的貴族 *** 朱麗婭相戀發生糾葛,被母親送往歐洲旅行。在去意大利途中船遇風暴沈沒,唐璜又和救他的海盜女兒海黛相愛。因遭到海盜的反對,海黛悲痛地死去,唐璜被當做奴隸賣到土耳其王宮。他對蘇丹王妃的勾引不願上鉤,便逃出王宮,參加了俄國軍隊。他因作戰英勇,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報捷,又深得女皇的寵愛。不久,女皇派他出使英國,從此便終日周旋於倫敦上流社會的名士淑媛之間。正當他開始新的冒險生活時,長詩至此中斷(只寫到17歌少數幾行),按作者原擬的寫作計劃,唐璜還將漫遊歐洲,經歷圍城、交戰,參加法國大革命,最後在巴黎的街壘戰鬥中犧牲。
唐璜是個比較獨特的典型,他的性格經歷了由善良多情、剛烈勇敢到隨波逐流、玩世不恭的發展變化。當海船遇難時,小艇上發生吃人肉的野蠻事件,他寧願強忍饑餓也不吃壹片。在 *** 的蘇丹王妃壹再向他求歡時,他壹口拒絕:“關在籠子裏的雄鷹不願配對”。在戰鬥中,他總是“朝炮火最密集的地方沖去”,還冒險從哥薩克士兵的屠刀下救出土耳其小女孩。他雖有不少次的戀愛經歷,但都不是他主動求愛,也從沒拋棄過對方,而往往是被迫分離。他對受封建婚姻壓抑的朱麗婭是眷念的,是珍藏著她的最後壹封情書離國遠行的。對海黛的愛,他更是忠誠的,而且壹直是壹往情深,懷念不已。正是因為這種美滿的愛情遭到殘酷的破壞,使他純潔的心靈受了莫大的打擊,才對俄國女皇和英國貴婦人的關系變成逢場作戲和隨遇而安了。詩人認為,唐璜的這些放縱行為,首先是他為“自然本性”而生活,是無可非議的。而更主要的原因,則是由於唐璜的單純善良和意誌薄弱,經受不起惡濁社會的誘惑而做了環境的俘虜。因此,唐璜算不得英雄,也不是 *** ,而是個有弱點的好人。他既是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產兒,也是詩人的壹個藝術創新。長詩通過唐璜的冒險和愛情經歷,展現了壹幅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歐洲社會生活的畫卷,強烈地諷刺、揭露、批判了封建專制和金錢統治的罪惡,對封建和宗教的虛偽道德規範表示了極大的蔑視。
長詩的浪漫主義特色突出表現在詩人的主觀抒情。有占長詩壹半左右的篇幅,離開了作品主人公唐璜的故事,代之以詩人自己的直接抒發感受和認識。其中有對時政的評論和戰鬥的號召,有對人生的認識和理想的追求,也有對異域風光的描繪和內心愛憎的表露,感情奔放,猶如天馬行空。從而使長詩背景異常廣闊,內容極其豐富,現實性和戰鬥性更強。諷刺藝術的運用,在長詩中也達到了新的高度,主要表現在辛辣的政治諷刺代替了壹般的嘲笑和譏諷。這種諷刺的筆鋒,從故事發生的18世紀進而涉及到19世紀20年代的歐洲專制統治,便使長詩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壹部“諷刺百科全書”。整部詩篇洋溢著的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鬥爭 *** ,不僅是詩人的詩歌天才達到了它的頂峰,而且也是詩人在創作上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完美結合的主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