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秦風》
白露是霜。河邊蘆葦青碧,深秋露水凝成霜。
所謂伊人在水壹方。我日夜思念的人,在河的對岸。
從中追溯,路阻且長;往上遊看,路又險又長。
從它遊回來,在水中間。往下遊找,好像是在水中間。
很悲哀,千年還在。河邊蘆葦茂盛,清晨露水未幹。
所謂伊人在水。我的鬼魂在河的另壹邊。
從它身上追溯,路是堵的,是尷尬的;往上遊看,道路崎嶇難爬。
從裏面遊回來,在水裏遊。往下遊找,好像是在沙洲中間。
收獲後,白露未盡,河邊蘆葦更茂盛,白露仍留晨。
所謂伊人在水。我痛苦的追求者在河的另壹邊。
從中追溯,路阻且右;往上遊看,道路險峻迂回。
從裏面遊回來,在水裏遊。順流而下找,好像是水中的沙洲。
短評
“相思寫於古代,並無‘甲戌’之說。”
所謂相思,望之而不得,見之而不得;雖然妳很努力,有求必應,但永遠得不到。於是淡淡的情懷,溢於言表。我聞弦歌,弦停余音在耳;今天看完《賈健》,文章就此打住,剩下的感情不離不棄。
壹根蘆葦,壹根蘆葦,壹個漂泊的東西,隨風搖擺,卻停在它的根上,如果它漂浮,如果它停止,如果它壹無所有。思緒無限,恍惚徘徊,愁根。根,愛也。相思不如相思。暴露為物,瞬間消失。佛說:萬物有其道,如夢如幻。如果露水也像電壹樣,應該這麽看;愛情是壹種東西,虛幻而不成形。莊子說:“樂從空出,蒸之成菌。”。有道理。露水凝結成霜。土、氣、津液由地而生,薄而寒,則為霜。美女是得不到的,所以相思很有好處,感情很濃。所以稱之為“尚未”“尚未”。雖然得不到,但是會吃虧。別自找苦吃,愛不離不棄!這相思病最苦也!
愛情是和所謂的伊拉克人民綁在壹起的。然而,在水壹方,我不知道它在哪裏。賈長江有壹首詩:“可是向著山的哪壹個角落,我怎麽知道,穿過所有這些雲?."丈夫若快樂,必有所求,所以雖不知身在何處,卻涉水而過。叫“背對背”,叫“背對背”,也是上下。而且道路曲折難找,真是壹個“上,他尋綠虛空,下,黃泉”。但最後“但他失敗了,在兩個地方,都沒有找到他要找的人”,追求者,卻是幻影雲,隱鏡花,將不可得。
相思是有益的,就像前面的影子,伸手可及,卻遙不可及。“萬在水中央”這句話就像斷了弦的聲音壹樣長。傻逼?夢想?每次讀到這裏,我都忍不住欣喜,感嘆,抱怨,哭泣!
寫作背景
賈健選自《詩經》?國風?秦風是壹種民歌,大約產生於255年前的秦。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眾說紛紜。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論點:壹是“刺項公”論。《毛詩序》雲:“甲戌,刺項公也。不能用李周,就不能鞏固國家。”現代人蘇在《詩經》中解釋了這個意思:“所謂水壹方的聖人,是對周朝禮制的隱喻。若逆禮法之禮而治國,則為‘阻而長’,‘臍’而‘權’,即無路可走,無藥可治。若遵禮法之禮,則中於水,下於水。”“水讓位”就是治國有望。二是“招賢納士”。姚紀恒的《詩經通論》和方雨潤的《原始詩經》都說是引聖賢的詩,“伊人”就是“賢者”的意思:“賢者隱居於水岸,而人欲見之。”或曰:“求逸隱逸不按其道,隱者避之。”三是“愛”論。時至今日,藍聚友、、範、高挺、盧惠文等都持“情歌”說。比如盧惠文說:“這是壹首情歌,詩人因為追求的愛人遙不可及而陷入困境。說河道不通,是含蓄的比喻。”
因為這首詩的功力無法考證,而且詩中“伊拉克人”的提法也難以取信,所以很難對上述三種學說下定論。在這裏,我們就當它是壹首情詩吧。
賈劍屬於秦風。周王曉時,秦國始祖費子被封在秦谷(今甘肅天水)。王萍東遷時,秦襄公因派兵護送,在岐山以西得到壹大片封地。後來秦國逐漸東移,都在雍(今陜西興平)。秦地區包括從陜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的地區。秦風* * *十篇,大多是東周這壹帶的民歌。
分級結構
這首詩三章重疊,每壹章又可分為四級:
前兩句展現了壹幅秋色江面的畫面:深秋的清晨,秋水氤氳,蘆葦青青,露珠璀璨,晶瑩如霜。這種境界在空虛寂寞中略顯悲涼,所以對詩中所表達的執著追求和難以捉摸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氣氛和烘托意境的作用。
三四句話道出了詩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邊漫步,凝視著河對岸的“伊拉克人民”。這個“伊拉克人”是他日夜思念的人。“在水壹方”是與世隔絕的,意思是追求艱難,產生壹種高不可攀的境界。雖然抒情主人公期待秋水,執著追求,但“伊人”卻彼此分離。很難看到,所以詩裏有無奈的感情,也有空虛憂郁的感情。
下面四句是兩個層次的並列,是對水壹方兩種不同場景的描述。“循洞而行,路漫漫。”這就是描述逆水行舟時的困境:艱難險阻無止境,路途無盡,路標無法到達。“順之而遊於水中央”是順流而下的描摹假象:旅途處處順利,伊人始終在,最後卻無法靠近。上下遊都有,百般追求,堅持的意義可見壹斑;要麽困境難以到達,要麽幻覺難以接近。畢竟是不可能的,而且恐懼的感情越深。至此,伊拉克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情況已經具體而充分地展現出來了。
全詩共三章,每章只改幾個字,既起到了章句重復、反復吟誦、三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又起到了不斷推動詩歌的作用。從“白露為霜”到“白露為檸檬烯”再到“白露未盡”,這是時間的流逝,象征著抒情主人公長久的凝視和追尋;從“在水壹方”到“在淚中”,到“在水中”,從“在水中”,到“在水中”,再到“在水中”,這是壹個位置的變化,象征著難以捉摸的伊拉克人民;從“路阻且長”到“路阻且濟”再到“價值阻且權”,正是反復渲染追求過程的艱難,才凸顯了抒情主人公不屈不撓的精神。逐章逐句重復,層層推進,是《詩經》民歌的常見表現形式。
內容審查
如果把詩中的“伊拉克人”認定為戀人,那麽這首詩就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執著追求的憂郁心境。精神可貴,感情真摯,結果卻渺茫,處境可悲。
但這首詩最有價值、最引人註目的,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創造的“在水壹方”的意境,具有普遍意義。好的詩歌能創造意境。意境是壹種格局,是壹種結構,具有包容壹切格局相似、結構相似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壹方》的結構是:追兵-河流-伊人。因為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的意義就在於屏障,所以所有因為在世間受阻而難以實現的追求,在這裏都可以同構,都可以產生共鳴。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妨把小說的詩意理解為壹種符號,把《在水壹方》作為壹種藝術範式來表達社會生活中的壹切困境。這裏的“伊人”可以是人才、朋友、愛人、成就、理想、前景,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地、仙境;這裏的“河”可以是高山深谷,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其他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礙,有失落,就是它再現和表現的世界。這樣,古人就把賈簡解釋為勸人遵循禮法之禮,廣納賢才,愛惜人。今天,人們把它當作壹首情詩,甚至有人把它當作古人的祭祖儀式。恐怕有些道理。固守壹家而排斥其他的似乎不太合適,因為它們都包含在“在水壹方”的象征意義中。
自然,當我們處於類似“在水壹方”的處境時,我們應該欣賞它的敏銳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
這首詩以水、葦、霜、露等意象,營造出壹種朦朧、清新、神秘的意境。晨霧籠罩萬物,晶瑩的露珠已凝結成霜。壹個害羞的女孩慢慢地走著。詩中的水意象代表著女性,體現了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氣就像是少女蒙上的面紗。她出現在水邊,然後出現在水的大陸。找不到,焦慮無助的心情像螞蟻爬壹樣癢,像刀割壹樣疼。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這種美因為距離而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角和伊拉克人民的身份、面孔、空間位置都很模糊,給人壹種模糊、若隱若現、朦朧的感覺。劍甲、白露、伊人、秋水越來越難以捉摸,形成了壹幅朦朧飄逸的水彩畫。詩的每壹章開頭,都采用見趣於賦的筆法。通過對眼前實景的描繪和贊嘆,我畫出了壹幅空靈的意境,籠罩了整篇文章。詩人抓住秋色的獨特性,不惜反復描繪和渲染深秋的空寂和悲涼的氣氛,以此來表達詩人失望但又熱烈思念朋友的心情。詩每壹章的前兩句都是從秋景中得到靈感,引出正文。既點明了季節和時間,又渲染了蒼涼的氣氛,烘托了人物的憂郁情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甲戌”、“水”、“任意”三個意象相輔相成,融為壹體,取樂之物與被描寫之物構成壹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長蘆葦的場景,正是“以象表意”,有“激情”的作用。因為有了蘆葦,又在天與水的倒影下,必然呈現出壹種迷茫的狀態,從壹個側面展現了主人公心中“朦朧愛情”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心時局者,利己也,利人也。雖然場景分為心物。風景生情感,情感生風景,觸悲喜,迎榮辱,藏彼此家。”《金笳》這首詩,就是把深秋特有的景色和人物委婉憂郁的相思情懷結合起來,從而渲染全詩的氛圍,營造出追思迷、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壹切景物和文字都是感傷的”壹句話,無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來看,《甲戌》這首詩的豐富美感都值得我們重視和認真探討。
藝術特色
《蒹葭》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壹。其主要特征體現在三個密切相關的方面:事實的模糊性、形象的空靈性和整體的象征性。
首先,事實的模糊
壹般來說,抒情詩的創作源於對具體事物的感受,所以其意境中總有壹些真實的人事場景。然而,作者似乎故意模糊了其中的所有主要事件。誰是探索者?他追求的是什麽?我們不知道;被追捕的“伊拉克人”是什麽身份?為什麽他這麽難抓?我們不知道;即使是男是女,也無法確認。特別是“伊人”沒有聲音,沒有外貌,沒有體貌。壹會兒,他在河的上遊,河的下遊,水的中間,水邊的草。他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讓人懷疑他是否真的存在。無疑,因為追求者,尤其是被追求者的模糊,整個對人物、事件、內容的追求都變得虛無縹緲。但也正是因為這個事實,詩歌的意境才如此空靈,如此具有象征意義。
二、空靈的意象
其實詩中描寫的場景不是現實的人,而是壹種心靈。這種心理意象並不是我所經歷過的壹個真實事物的記憶,而是由許多相似的事件和感受綜合、濃縮、模糊而成的壹種典型的心理情境。這種心理情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黏不膩,空靈豐富。《在水壹方》就是這種空靈的心理情境的藝術表現。在這裏,由於追求者和被追求者的模糊,看似真實的風景河流道路,以及上下遊的追求路線,伊人所在的“水中心”也變成了虛擬的象征意象。不能深究他們何時何地,什麽河山,否則伊人在河的上下遊都是矛盾的,為什麽連兩個人都不過河就成了問題。《甲戌》的成功在於詩人對人的心理意象的準確把握,營造了壹種似花非花的心理情境,使詩的意境呈現為壹種整體性的象征。
三、意境的整體象征
詩歌的象征不是在壹個詞或壹句話中使用象征性的修辭格或技巧,而是意境的整體象征。“在水壹方”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往返從中,路卻又堵又長”的窘境,“往返從中,水在中間”的錯覺也是生活中常見的情況。人們可能經常會因追求而興奮。壹個完整的情感流的洗禮,從受阻的煩惱到失落的惆悵,更多的可能是經常受到逆流而上有多痛苦或者順流而下有多快樂的情感沖擊;讀者可以從這裏想到愛情的處境和喚起愛情的體驗,也可以從這裏想到理想、事業、未來的處境和喚起許多人生體驗。意境的整體象征,使其真正具有了壹種取之不盡的人生哲學意義。王國維曾將此詩與顏姝的《梁祝》“昨夜西風調樹,獨登高樓,望天涯”相提並論,認為是“最通俗”的,顯然是著眼於其意境的生命象征意義。
事實的模糊、意象的空洞、意境的整體象征,是壹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從事實到虛象,再到整體象征,這大致就是象征主義詩歌意境的建構過程。
參考數據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讓人想不死。(明?鐘惺《詩經》評點)
這自然是聖賢隱居濱水的詩句,卻讓人向往。“隨波逐流”,這句話被改了,又被模仿了兩遍,所以用深慕的形式寫。於是在下壹個“在”字上加了壹個“萬”獄,感覺畫龍點睛想飛,妙筆生花。(清?姚紀恒《詩經通論》)
如果妳小心翼翼地玩弄“所謂”這個詞,妳想要的那個人很難對別人說出來,“在水壹方”也是壹個想象出來的詞。如果有壹定的方式,就是人可以來,為什麽不去要求呢?詩人的目的很遠,為了壓制而固執也很遠。(清·黃《詩疑辨》)
三章只有壹個意思,尤其是變韻。其實第壹章已經成了絕唱。古人寫詩的時候,壹個多意變成了三折。俗話說得好,壹唱三嘆,壹唱多呼應。(清?方雨潤(原詩經)
詩意的場景頗具象征意義,蘊含神秘。(陳子展《詩經》)
“所謂伊人,水壹方,回去跟著走,路漫漫;從它那裏遊回來,在水中央。”幕:“壹邊,難。”按(韓光):“韓有個漂泊的姑娘,不能不考慮;韓太闊,不能遊;江誌勇,不能想它。”陳啟源(吉谷卞?附錄說:“丈夫若樂,必自求,若只可見而不可求,則得其益。”兩首詩被賦予了西方浪漫主義所謂向往的情境(養老金11汕頭T)。古羅馬詩人桓吉爾的名言說:“隔岸觀火,伸手可及”,後世善解人意的人都認為善舉難成。德國古代民歌歌頌善行和多極障礙,每壹種都把障礙放在深水裏。但丁的《神曲》旨在讓壹個美女微笑過河,相隔三步,如隔大海。現代詩人智雲:“歡樂生長在河的彼岸。
也
河的另壹邊
文友開玩笑說,千千,如果妳能寫壹部小說,而妳是故事的主人公,妳會寫些什麽呢?這種無意的嘲諷讓我羞愧了很久。我從來沒敢寫過什麽小說,這似乎遠遠超出了我模仿成堆文章的能力。但轉念壹想,他的話其實催生了很多關於愛與美的夢想...
我壹直很喜歡詩經裏的“白露為霜”這首詩。所謂伊人在水壹方。“淡淡的意境。那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淡淡的惆悵,在揮之不去的思念中徘徊。在我的想象中,壹個美麗的女人,有明亮的眼睛和良好的舉止。輕紗飄舞,潺潺溪流邊輕聲吟唱,壹襲白裙飄然如夢,在輕柔的微風下優雅而富有詩意。.....如果我有幸遇到這樣壹位美女,那將是多麽美好的緣分啊!我會和她皺眉,在心裏寫幾句關於永遠的話;我也會陪她遠行,留下壹段安靜而愉快的旅程。綠水青山,悠悠蕩蕩,染了幾分詩意和浪漫;沙漠中的夕陽,蒼茫而灰暗,沈澱的是凝重而肅穆。我們在世界中尋找和探索美,在美中發現和理解世界。
生而為女,也愛美女。不是因為她優雅的魅力,不是因為她的衣服。只有明澈那顆善良的心,那雙純凈溫柔的眼睛,再加上她那點點透明的思想,讓我沈迷,向往。那是個漂亮的女人嗎?只是壹個集天地之美與日月精華於壹身的嫵媚女子?明明是藍天上的壹朵淡雲,湖裏的壹輪明月;就像詩人燈下的自由沈思,夢中故鄉熟悉的呼喚;還是那雙從未沾染塵埃的眼睛,穿越千年,定格了所有美好的畫面;也是愛不會老去,它會永遠傳播精神的壹切語言;是輕盈飛舞的絮狀物,隨著整個春天的節奏,婀娜多姿;這是壹個美麗的夢,充滿了所有溫暖的愛;那是隱士悄悄埋在冷漠心裏的夢;那是點頭的遊子從布滿皺紋的眼角默默拭去的渾濁淚水。
所以,我與其說是依戀這樣的粉紅女郎,不如說是深深的愛上了這樣安靜優雅的環境。我想在日出日落的平淡心境中尋求優雅,我想在汽車轟鳴、人群擁擠的喧囂中留下些許寧靜。我不能奢望自己這輩子完美,我只想在殘缺的印記上塗上我夢想的所有顏色。白色、綠色、紅色、藍色、橙色...多彩的夢,就是我給所有愛自己,愛自己的人——人生彩虹!來世,我可能再也醒不過來,睡在壹望無際的荒原裏。在那裏,不會有壹縷煙,也沒見過壹只飛鳥;那裏,是無邊的荒涼和廣袤的不毛之地。我在沈睡,用枯萎的根和芽思考,聽著無助的流沙和啜泣。我在這片荒地上來來回回。思念的人,請不要為我嘆息。壹個季節,我的生命會在茫茫大漠中滋養出壹株柔韌的綠苗。
活著,希望給人留下彩虹般的愉悅;離開後,我還要在靜謐的荒原中萌發靈魂不會改變的信念。
如果,有壹天,我也能附上壹本簡單的小說,我希望它誕生。少了俗氣到粉煙火,沒有險惡的權力,名利,純凈清澈的藍。在我的概念布局裏,冰雪的世界是冰冷的,有柔和的陽光;在炎熱的夏季,有壹股甜美涼爽的微風。草長鶯飛,孩子們嬉戲。多情女子,用筆墨寫詩;壹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他的手掌是張開的。人與人之間寬容有禮,互相愛護尊重。我要麽是壹個捧書唱歌的書生,要麽是壹個乖巧調皮的書童,要麽還是壹個女人,照顧丈夫,教育孩子,平靜而滿足。
寫到這裏,我先笑了。但是30歲這個年齡太傻了,刻不出來,教不出來!
我想起了《詩經》裏的那句話,“回頭再追,路漫漫;從它那裏遊回來,在水中央。”美好的事物,只是因為她遙不可及的距離,留住了永恒的美麗。
小說還是生活。我們總是在陰影中尋找陽光,從陰霾中領悟豁達。有句話說,心越寬,路就越寬。我想說,心明,美近。
在水壹方,我從來不想偏離我的夢想。
另壹個...在魔峰的水邊。
在這首簡短的散文詩中,魔峰用簡單的方式,寫下了相思河邊兩種感情相互依存的畫面。是誰,在水邊徘徊?無限悲傷,卻又妙趣橫生。壹首短短的散文詩,曲折無數,既描寫了相思之苦,又有樂在其中的感覺。通過特定季節典型環境的渲染,把心底的壹條河描繪得獨特而到位。用冷色調的變化物化作者內心的悲傷情緒。最後兩句“在相思河的柔波裏,我願化作水底的壹株綠草,每天蕩漾在她的眉心”,像是愛的誓言,又像是無奈。也許這就是作者心中的愛。
終於!!!!!
“在水壹方”這個詞可能是壹種藝術美,我應該把它當成壹種意境。“簡簡倉,白露正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這句話曾經是古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我今天不談愛情。我只想說說人的心情,這是壹種什麽樣的藝術美。如果壹個人能夠脫俗,想要有壹個心境的回歸,向著自己既定的心境走去,那我覺得是壹件比得到美好愛情更幸福的事情。
古人為什麽向往「水壹方」?因為有美女等著,所以應該是個美好的故事。我對“水壹方”的向往,是因為我在等待平靜、真實、簡單的生活回歸。我厭倦了這麽多年城市的喧囂生活。我每天都在高節奏地表演我的生活。也許人生的舞臺是在喧囂中搭建起來的,所以妳不可能在這個舞臺上有靜靜流淌的音樂。......
人生如歌,光陰似箭,轉眼間我步入30的行列。這個時候,我不再想激情飛揚,而是想享受壹張安靜的,也許是活潑的,年輕壹代的精彩照片。我想我現在最想要的是壹種平靜,壹種現實,壹種回歸簡單的生活...也許這並不是壹個很高的要求,但對於經常緊張的現代人來說,也絕非易事。
我們現在每天都在做著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存之道。我們都想放下肩上太多的包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作為壹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沒有人能逃脫我們所承受的教條和倫理的束縛,沒有人能放下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因為我們屬於這個社會,我們會被社會上的壹切抓住,跟著瀟灑的腳步走。我想無論是誰,都不希望在自己不喜歡的環境和人員中過著蒼白的日子,但有時候有些選擇會讓人疲憊和落寞。回味過後,覺得洗去鉛華,追隨壹份發自內心的平靜,也是壹種勇氣。
魔峰擅長用優美的文字給環境上色。無論是對環境的描寫,還是作者的心理描寫,都是侃侃而談,自然流露,沒有濃郁的色彩,也沒有豐富的精準。但是情感的表達是自然的,沒有任何磨煉的痕跡。做到了簡約與精致的統壹,文章善於用詩意的文字來抒發感情。“在水壹方,這似乎是壹個美麗的夢。她的美好形象構成了我對愛情世界的壹些理解和向往。我壹遍又壹遍地在河邊袖手旁觀,壹遍又壹遍地在蘆葦叢中如夢似幻地詮釋她朦朧的倩影。”這是文章中女主角最深情的表達。自始至終,我都沒有描述女主角的長相,只是反復提到。這是富有想象力和可取的。在讀者的腦海裏,也有這樣壹幅畫面,壹條輕輕流淌的小河,壹個絕世的美人,靜靜地看著,究竟是看壹個來不了的人,還是壹種無果的情感,不得而知。無論這段感情結果如何,作為讀者,我們只能希望。
這首散文詩,穿插著詩經的意境: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在我看來,它的確是壹部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