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鸛在野外是如何捕捉食物的?

鸛在野外是如何捕捉食物的?

東方鸛

別名老鸛,屬於鸛科,學名為ixobrychus minutus。

大型涉水鳥。總長約120 cm。身體的羽毛是白色的。眼睛是紅色的,前頸下部有裝飾物。肩羽、翼羽、飛羽都是黑色閃亮的。嘴巴又長又厚,黑色。腿和腳是紅色的。

在沼澤、濕地和池塘中涉水覓食。主要吃魚。青蛙、昆蟲等。安靜機警,飛行或行走時動作緩慢,休息時常單腳站立。3月開始繁殖,在高大的樹上或建築物上築巢,每個巢產3 ~ 5枚卵,白色。雌雄輪流孵蛋,30天左右。

中國大約有2500 ~ 3000只東方鸛。東北中北部養殖;在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越冬。

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東方鸛是壹種體態優美的大型涉水鳥。體長110-128厘米,體重3.9-4.5公斤。長而粗壯的嘴非常硬,呈黑色,只有基部呈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向嘴尖逐漸變細,略微上翹。眼周、眼周、喉周暴露的皮膚呈猩紅色,眼內虹膜呈粉紅色,外環為黑色。身上的羽毛以純白色為主。翅膀寬而長,其上的大羽、初級羽、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均為黑色,有綠色或紫色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部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部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變黑。前頸下部有長長的披針形羽毛,求偶和炫耀時可以直立。腿和腳很長,鮮紅。

東方白鸛沒有亞種分化,繁殖地主要在俄羅斯東南部和中國東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它們也在朝鮮、韓國和日本繁殖。越冬地主要在華東、華南和西南地區,少數在韓國、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漂流到雅庫茨克、庫頁島、孟加拉和印度。

東方鸛在繁殖季節主要棲息在開闊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特別是樹木稀疏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以及運河和沼澤,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河岸有樹的水田中,這些地方遠離居民區。冬季主要棲息在大型開闊的湖泊和沼澤中。除繁殖季節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形成群體活動,尤其是遷徙季節,往往聚集成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大群體。覓食時,它們往往成雙成對或三五成群地走在水邊或草地、沼澤上,步履輕盈而驕傲,邊走邊啄。休息時,往往單腿或雙腿站在水邊的沙灘或草地上,脖子縮成S形。有時我喜歡在我的棲息地上空飛翔和盤旋。在地面起飛時,需要先跑壹段距離,用力攪動翅膀,獲得壹定升力後才能飛行。飛行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伸向尾羽後方。尾羽呈扇形展開,初級飛羽分散,上下交錯。它不僅可以撲翼飛行,還可以利用熱空氣在空中懸停和滑行,姿態輕盈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膽小,經常躲避人群。如果發現有人侵入領地,它會用上下嘴巴拍擊發出“哢嚓哢嚓”的口型聲,並表現出脖子直上、頭向後仰、然後向下伸展、左右搖擺、翅膀半開尾羽直立、雙腳不停行走等壹系列獨特的威脅行為。

魚占東方白鸛總食物的79-90%以上,魚的最大個體可達0.5公斤以上。但是,隨著季節的不同,餵食的內容也有所變化。冬春季節主要以植物種子、樹葉、草根、苔蘚和少量魚類為食。夏天的食物種類很多,主要是魚,也有青蛙、老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還有小雞等動物性食物。在秋天,它們也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他們還經常吃壹些沙礫和鵝卵石來幫助消化食物。覓食主要在白天,早上6-7點和下午4-6點活動最頻繁。中午,它們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上空盤旋滑翔。繁殖季節的覓食活動範圍在500米左右,食物匱乏時經常飛到1-2公裏,甚至5-6公裏以外覓食。在春夏季節,它們大多單獨或成對進食,而在秋冬季節,它們大多以小群體形式進食。在地上尋找食物主要靠視覺,經常伸著脖子,垂著頭,壹邊四處張望壹邊在地上慢慢地大步走,找到食物後迅速向前移動,迅速啄食。在水中覓食主要是通過觸覺。平時壹個人走在水邊的淺水區,有時候會進入齊肚深的水。壹邊慢慢走,壹邊不時把半開的嘴插入水中。妳把嘴插入水中的次數壹般在每分鐘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鐘可以抓到1-1.5個食物,捕食成功率可以達到65。

東方白鸛於9月底至10年初開始離開繁殖地,成群結隊地向南遷徙。遷徙經常聚集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沿途需要選擇合適的地方停留,有的地方可以停留40多天。遷徙過程中,主要依靠拍動翅膀飛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滑行。遷徙時間在白天,多為10上午至下午3點,此時氣溫最高。大部分遷徙路線是沿著平原、河流和海岸線,但不清楚春秋兩季是否有不同的遷徙路線。

東方鸛曾經是東亞常見的鳥類,甚至出現在日本東京的壹座教堂的屋頂上。但在1868-1395期間,由於非法捕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汙染等原因,東方鲀在日本的種群數量逐漸減少,現在冬天偶爾能找到幾只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和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在20世紀70年代初滅絕。由於人口密集和工農業的發展,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僅存的繁殖地也變得異常狹窄,總數約為3000只。1994年,湖北武漢深滬發現900多個越冬群體,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東方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