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控江淮,雪中之形勝於雲中。
鱗飛蛟龍猶鬥,步履滑。
長松壓成蓋,半凝沖瀑化為泉。
聽聽路邊的山翁語,過不了多久蝗蟲就會飛走。
原畫題字:“崔偉,壹座山闕,險象環生。”雪滿了,烽煙凈了。河山同色,故題取耳。
註:古劉清關建於今城郊鄉關山山頂,南唐時此處村落被毀,但古道猶存。景區位於南譙區朱龍鎮和西澗街道辦事處交界處的關山中段。因南唐時屬清流縣,北望劉清上遊而得名。因地處關山,有壹圓洞,故又稱“關山洞”。
這個洞穴呈拱形,深度超過10英尺。它是用石條、青磚和糯米汁做成的。這個洞長30米,高5米,寬7米。關東東、西門刻有“古劉清關”和“金陵鎖鑰”。劉清關最早設置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初年(937-943),是劉清關的始祖李扁為了“取經北方”(晉末、漢末、周末的北方諸國)而建。清流關城墻陡峭,面臨壹條深澗,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九省通衢”、“金陵鎖鑰”之稱。
根據歷史記錄,自從劉清關關閉以來,發生了許多重大的戰爭。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是,在周朝末年賢德三年(956年),東周前朝都城趙匡胤率兵“奇襲劉清關”,活捉了姚峰和黃福慧,以1.5萬人(1.5萬人)擊敗了南唐守軍。活捉了將軍黃福輝和姚峰。
清流關初建時只有窄小的關隘和隘口,宋代以後陸續擴建,增加了封閉的圈舍和閣樓。明朝以後,這裏成為南北交通要塞,有“九省通衢”之稱。明朝崇禎八年(1635)十二月,五省丞相軍務盧象升在李自成與農民起義軍血戰,血流成河。清末,津浦鐵路穿軌而過,清流關成為偏僻的山路,建築逐漸損毀。
明代以前修建的古道長約3公裏,寬4.5米,全部用青石鋪成。路面上留下的5厘米寬、3厘米深的車轍痕跡清晰可見。在關樓附近,原來有相關的山寺、關帝廟、包公廟、娘娘廟、五糧店、訓練場、張忠軍、營房;西邊有馬壕、滴水庵、藏經樓、虎天關寺等建築。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清流關的建築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今天,只有壹半的洞穴,馬尚石,馬霞石,劍測試石和古井。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清流關就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看關隘,山勢蜿蜒,峭壁切割,卻仍不失當年“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走在古老的驛道上,想著古老的愛情,不禁被金馬、旌旗遮天、紅河等古戰場的慘烈所感動。
冬天,漫天飛雪如漫天飛舞的柳絮,吟誦歐陽修的詩句“壹尺未清雪,壹鳥不渡行人不能飛”,看著“清雪”的美景,是如此的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