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遇見嶗山,用詩詞表達對嶗山的感情。
“我以前在夏紫東海吃飯。見公平平安安,吃棗大如瓜。中年人祭拜韓主,不滿意就回國。朱妍謝春暉,白發看人生。不出所料,金液會飛向雲車。我願隨師父上天壇,與仙人掃花。”這是李白的《致吳王山孟榮達》。相信這首詩是大家最熟悉的。在朝廷失意的李白,只能寄情於山水之間。他壹生遊遍了名山大川,但肯定只有嶗山才能把遊山觀海尋仙的情懷融為壹體,體現出嶗山的不凡氣質。
“嶗山有如海之雲,嶗山海無雲。”嶗山作為海上第壹名山,有著獨特的山海精神。秋天登嶗山,找壹個高處看山看海,看夕陽點燃的壹抹雲彩,這種愜意和曠達,就是嶗山慷慨豁達的氣質。
“雲海無邊,潮只見浪翻花。峰頂滿雲,壹簇屏是道學。”這是丘處機的《無題》。作為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的弟子,他多次來到嶗山傳教,創建龍派,留下了數十首描寫嶗山的詩詞。今天,丘處機的詩詞石刻主要分布在太清旅遊區和洋口旅遊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也為嶗山增添了壹份高雅的氣質。
“獨自坐在松林深處,眺望夕陽。海浪拍岸,讓人沈醉,讓人垂釣。松柏遮古洞,白雲遮山色。逍遙子朱浩捧在手裏,描繪了壹個蒼狗的幻像。”這是蒲松齡在西江月嶗山太清宮寫的壹首詩。
作為嶗山最神仙的地方,太清不僅有美麗的山水,還有蒲松齡先生所著《聊齋誌異》中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嶗山道士和翔宇的故事。今天在嶗山太清宮,還可以看到書中所寫的穿墻影壁,以及為這位民間作家所建的祠堂。這些都是嶗山獨特的文化歷史氣質。
“像太陽壹樣永恒,莊嚴而美好的生活。禹終於平靜下來,舜也改了荀封。江海之外,幹坤居高臨下。今人不知此,鼓鼓好過年。”這是範仲淹在三官殿寫的壹首詩。
到了宋代,太清宮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主要建築都保留了當時的風貌,是嶗山重要的文化歷史遺產,也是其雄偉滄桑的體現。
“膠東度假村有嶗山,道是神仙住在這裏。山峰被紫色的雲朵和濃霧籠罩,巖石封住了黃海的碧波。上清宮千年樹,樓前百丈泉。我愛那奇妙的景色,瀑布在天上升到龍潭。”從吳太書遊覽嶗山說起。
都說嶗山是仙山,不僅僅是因為風景看起來像仙境,更因為它有著深厚的幾千年道教文化積澱。秋鎖庭院,秋天的嶗山古樹參天,色彩斑斕。這壹幕也讓嶗山有了壹種“仙”的氣質。
“流臺石屋遇澄潭,雲藏朱偉寺。十裏清溪千尺瀑布,果然風光如江南。”這是郁達夫在《從柳樹臺到靛藍灣朱偉寺》中寫的壹首詩。
秋天的九水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山水畫廊,漫山遍野的彩葉,清澈見底的小溪,素潭,幽靜的林間小路。走在石階上,眼前的畫面慢慢展開,這是嶗山這壹季的專屬文藝氣質。
“在東邊陡峭的巖壁上,我突然登上了飛機。鯨魚吹起波浪,海鷗驅散煙霧。腳外真的沒有地方,眼裏卻有天空。誰來此赴宴,且說千古蓮花。”這是紀曉嵐的八仙碼頭。
八仙碼頭離青山漁村很近。據傳說,它是八仙開始渡海的地方。早在明代,就有大學者高鴻圖曾說:八仙墩如錦繡書,為第壹奇,為第壹美。今天,遊客可以在太清洪碼頭乘坐遊船,在海上遠遠地看到八仙碼頭,感受嶗山的奇妙氣質。
去嶗山之前,查壹下嶗山的資料。為什麽嶗山是道教的發源地?
“名山大川,和尚道士占多”。
自秦漢以來,嶗山壹直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早在春秋時期,嶗山的道教方士就在山海會上聚集在布琪山(今青島城陽區)周圍。那時,布琪山幾乎和鐘南山壹樣有名。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中,秦煌、漢武、唐宗、宋祖都與嶗山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不遠千裏到嶗山訪道求仙。秦始皇與安啟勝在嶗山腳下的壹次長談,觸發了他命令徐福東渡河的歷史性壯舉。
?漢武帝兩次來到布琪山“拜神建明堂”。唐玄宗派了壹個道士去嶗山采藥煉丹。現在嶗山棋盤景區保存的唐代摩崖石刻上記載著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軼事。宋太祖趙匡胤召見並加封嶗山道士劉若卓,並在太清宮“奉先橋”旁刻石筆記供遊客銘記。
帶著敬佩的心情爬上樓梯,來到後山,這裏鳥語花香,遊客們摩肩接踵,盡量避開遊客,在稍微不那麽擁擠的地方拍照。每次到稍微高壹點的地方,我都會回頭看看。頭頂藍天白雲,雲在山上徘徊。我能在樹蔭下隱約看到寺廟建築。不知道走了多少步,終於來到了石子嶺。這裏有壹大片空地。站在這裏,我回望大海。原始景觀壹覽無余,視野非常開闊。遊客們紛紛停下來拍照留念。
?
擡頭看高度,發現離山頂還有壹段距離。考慮到時間和體力的問題,我決定不再繼續爬山,決定下山。
上車回去,壹路都能看到網絡名人裏的漁村。在靠近大海的懸崖邊上,有許多紅色屋頂的房子,這是漁民的旅館。從遠處看,大量的紅房子建在綠色中,建在藍色的海面上,建在懸崖邊,建在山上,在我們眼前非常壯觀。車上的遊客紛紛拍照或攝像,發給網絡名人漁村的親朋好友。
這裏的空氣清澈,這裏的文化底蘊深厚,這裏風景如畫,令人難忘。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嶗山之旅在依依不舍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