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烈”又稱“列詞”,最早見於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所謂“立意”,是將所有名詞或名詞短語通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形成生動可感的形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壹種修辭格。[1]
說明
編輯
廣為傳播。
示例(4張)
在名篇《壹行二三十裏,有四五煙村,六七亭八九十花》中,“煙村”、“人”、“亭”、“花”既獨立成景,又形成田園詩般的景觀,營造出清雅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又如“我看見壹只孤雁渡過星河,我聽見夜石上有幾千只洗濯槌”(《秋夜和秦城詩》),給人以強烈的味道和詩意。第壹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中壹只孤獨的鵝在飛翔,第二句是聽覺形象——千家萬戶的鐵砧聲。上下句的連環疊加,既生動準確地描繪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又構造了壹種悠遠悲涼的意境。
比如文《上善晨行》中有壹句名句:“雞鳴如草堂,人披霜。”全句由十個純名詞和六個意象組成,反映了上善黎明前的壹幅完整畫面:殘月高掛,公雞在鳴;在小屋招待所,想家的客人們早早起床,匆匆趕路。沒想到,過了板橋,寒霜冷了,腳印也冷了。真的是“莫道君早走,早行人多”。全詩僅用六個疊加的意象突出了“早走”二字,有壹字不漏的“早”的神韻。
再比如柳永《玉林令》中的名句:“今夜何處夢醒?楊柳岸,曉風殘月。”詩人完全拋開了悲傷、怨恨、相思等直接表達內心的詞語,沒有訴諸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段。而是選擇了相當吸引人的“楊柳岸”這壹場景,再以清新悲涼的形象切入“曉風”和“殘月”兩種色彩,造成鮮明的對比和呼應。
使用“金烈”可以獲得良好的表達效果。
經典的例子有:壹棵外國樹的軟垂的葉子,壹盞燈籠的寒光,夜晚的孤獨,穿過參差不齊的夜山的蒼白的雪塊,壹根外國土地上的孤獨的蠟燭,壹根死藤,壹只微弱的烏鴉,壹座小橋和壹個流動的水家庭,壹條西風瘦馬的古道,三十英裏的塵土和地球,八千英裏的雲和月亮,壹艘船在夜雪中穿過瓜州, 壹匹鐵馬在秋風中過境,壹匹駿馬在秋風中北渡,壹場杏花春雨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