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暴君嗎(500)
關於歷史上的秦始皇,也許沒有誰比秦始皇更有爭議:歷代皇帝的稱號看似宏大卻又帶有貶義,而歷代暴君的名號卻牢牢植根於歷史,鐵證如山!所以歷代老百姓互相指指點點,互相批判。但也有少數人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古今。2000多年來,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歷史的輪廓被大致塑造,成敗觀被貫穿始終,歷史的視角如同深度散光。想想秦始皇為什麽被罵,無非就是殘暴,敲詐勒索,焚書坑儒,等等。但是,壹個懂歷史的人不知道中國100多個皇帝中有幾個是仁者?可以說仁義往往是例外,殘忍是普遍現象。更別提夏天了?商周、魯迅都曾說明朝的皇帝是“耍流氓”,但在漫長的2000年裏“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幹盛世”等太平盛世屈指可數。至於修建陵墓和宮殿,哪個國王沒有?哪壹代不是靠剝削人民,苛捐雜稅數不勝數?暴政比老虎還兇猛。大唐的柳宗元不是感嘆很深嗎?天下烏鴉壹般黑,只差百步五十步。既然這些罪名適合大多數帝王將相,那麽每個朝代都會發生這些事情。為什麽只有秦始皇壹個人被世人唾罵,被萬人指責?有學者指出,短命王朝的皇帝、國王壹般都不好,因為寫歷史的是他們的敵人,從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取代他們的人需要證明自己是命運的意誌,自然要美化自己,醜化對手。在我國歷史上,除了項羽,沒有壹個英雄是失敗的——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司馬遷被囚禁,怨恨劉,所以敵人的敵人變成了朋友。因為這個原因,寫項羽以怒蓋天下,即使戰敗。看看歷史上的名妓隋煬帝。“通奸母親亂倫”這件事,幾乎到了觀眾洗眼,聽者洗耳的地步。事實上,唐高宗和武媚,唐玄宗和楊玉環,壹個帶走了她父親的妾和壹個帶走了她孩子的妻子,不都是壹樣的亂倫嗎?但為什麽後者遠不如前者突出呢?白居易寫的《長恨歌》成了壹個感人至深的悲情愛情故事,讓大家似乎忘記了這個故事的背後是帶走兒子的妻子的醜陋。隋唐亂倫是有差距的,但更重要的是隋朝只有幾十年,隋朝的歷史是唐朝寫的。到了唐朝,三百年過去了,官方早已做了決定,並逐漸成為眾人皆知。信書不如無書,哪怕是歷史書。我相信秦始皇的殘暴是事實,但也有劉漢的誇張成分。阿房宮,真的是“三百裏”嗎?即使古代宮殿只有現在的十分之壹,也有三十裏。今天,三十裏是壹個中等城市。但是,阿房宮只是壹座宮殿,不是壹座城市。我無法想象三十裏的宮殿是什麽樣子,現在還是古代。真的燒了三個月?不知道這火怎麽燒的,三個月不下雨。斷斷續續燒三個月,實際上可能只要十個半月。當然,文學誇張是允許的,過於認真是不明智的。後人指的最多的,也是最不受歡迎的是“焚書坑儒”。漢武之後,唯儒家尊儒。儒家在中國占據正統地位差不多兩千年,歷代都是儒生。秦始皇此舉可讓後世儒生日子不好過,自然成為眾矢之的。但其實“焚書坑儒”的動機,是因為秦始皇被徐福求長生不老藥的把戲忽悠了,氣得找了好幾個替罪羊,大部分都不是“儒”,而是其他黃老雜家。400多人被埋,但有多少書被燒了不得而知。簡而言之,對文化的損害和破壞遠不如對儒家思想的排斥徹底,它既沒有中斷文化的發展,也沒有改變發展的方向。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無論涉及的廣度和苦難的深度,都遠比“黨禁造反”、“文囚”乃至後世的文革更為惡劣。“焚書坑儒”不是說埋了多少人,燒了多少書,而是說秦始皇得罪了所有儒生,影響惡劣。退壹萬步說,就算秦始皇真的很殘忍,請妳捫心自問,如果是妳,妳確定妳會好很多嗎?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過人的毅力,有多少人能抵擋住“糖衣炮彈”和“權力的侵蝕”?能不變臉指責秦始皇殘暴的人大致有兩種。壹類人用刺耳的話排斥自己人,證明自己的正義感和道德感。比如歷代的皇帝和官員,為了表示自己還不算太壞,就立了壹個世世代代的暴君。另壹個是權力之輪重壓下的受害者。他們的高純度,往往只是因為他們站在權力的對立面,沒有機會嘗到權力的滋味。作為被壓迫者,他們對壓迫者有著本能和刻骨銘心的仇恨,所以很容易效仿。由於種種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給他留下了千古罵名。不是說秦始皇不能罵,而是他沒必要罵到萬劫不復的地步。如果再往深裏想,真正能罵秦始皇的人應該是秦人,我們後人再罵似乎也不公平,因為秦人是受害者,我們卻是受益者。我沒說錯,妳聽錯了!評論壹個人,不能只看壹面,要綜合分析,馬克思說這是辯證法。李世民殺了他的兄弟,奪取了王位。雖然不得不,這不是什麽光彩的事,但他還是壹代賢明的君王。為什麽?不要躲!另壹方面,這樣壹代智者也做過違背常理和儒家思想的事情。可見人無完人。最重要的是認識人,討論事。我們應該著眼於壹切,而不應該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秦始皇當然有殘忍的壹面,也有令人發指的事跡,但這種殘忍不是他獨有的,也不是前無古人。不管妳有多討厭秦始皇,我們都不得不承認,這個暴君的確是輝煌非凡,做了很多波瀾壯闊的事情,比如滅六國,統壹全國。縱觀歷史,這個皇帝留給後人和歷史的,從意義和價值上來說,都是成就。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名字和繁榮的象征,許多中國人以此為榮。有兵馬俑,號稱“第八大奇跡”,震驚世界。長城和兵馬俑讓中國人民感到驕傲和自豪,散發出許多大國和古國的舊夢,拓展出新的自得和自鳴得意的精神;如果長城和兵馬俑是作為“罪證”存在的,我們的驚嘆和贊嘆怎麽可能是自欺欺人呢?德國會用集中營的“成就”向世界展示和吹噓自己的強大實力和武功嗎?如果這些文物被肯定為人民文化史的瑰寶,那麽我們在這裏敬仰、欣賞,卻在那裏批判它們的創建者。我們是虛偽還是什麽?這個邏輯有點奇怪。最起碼要罵,但要肯定肯定的。或者妳也可以說,不是秦始皇修長城造兵馬俑,是秦王。如果有,世界上有多少公認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沒有毛竹若背後的紅軍,兩個單獨的指揮官能鬧革命嗎?在劉鄧之前,沒有十萬軍隊,兩個人能過河嗎?如果孫中山只有壹張嘴,他能用這個“大炮”炸掉滿清嗎?當然不是,但是為什麽我們說朱茂、劉鄧等人是開國元勛,他們的貢獻很大呢?為什麽我們仍然承認孫中山先生是我們的國父?這是壹個涉及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問題。可以說兩者同等重要。沒有群眾的作用,只有個人的作用,這無疑是紙上談兵。只有群眾的作用,沒有優秀個人的思想引導,往往成為壹派胡言,走不了多遠。在這兩種情況下,個人的作用往往大於群眾。因此,朱茂作為壹名普通士兵不能殺敵,但他能引導軍隊,粉碎敵人的五次包圍圈,帶領人民壹步步走向勝利。歷史上沒有假設。我們不知道沒有朱茂會不會有張麗,但領導的人肯定總是這麽少。既然歷史選擇了他們,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只能肯定他們的作用。所以,雖然秦始皇沒有壹磚壹瓦的修建長城,雕刻泥人,但是妳能否定秦始皇所起的作用嗎?沒有秦始皇,這壹切只有可能。有了秦始皇,這壹切都變成了現實。我們不僅可以為兵馬俑長城喝彩,還可以把它視為秦始皇殘暴的證據。那麽我們要把對秦始皇的認識分成兩部分作為罪證。我們可以為秦人求情,批判秦始皇的殘暴。作為文化解禁,我們是否應該以壹個現代人的身份,在擁有、分享、利用這些偉大奇跡的基礎上,給它的創始人壹個公正的評價?我們看待秦始皇,要有壹個理性的分析。功德就是功德,過分就是過分,不能抵消也不能抹殺。如果只是給後人留下壹兩件像樣的遺物,秦始皇的作用就太小了。縱觀秦始皇對中國的影響和貢獻,這些遺物都只是表面的,最輕微的,甚至是負面的——作為壹個殘酷的見證者,秦始皇真正的功勛是中國的締造者。如果我們以自己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疆域為榮,有沒有想過奠定中國的基本格局,讓這片巨大的土地,雖然短暫的分裂,卻依然完好無損,不像歐洲那樣,分成壹個個小國。這個功勞無疑是秦始皇的。即使沒有長城兵馬俑,作為壹個現代人,我們在批判秦始皇的同時,還是應該付出壹點敬意。秦朝之前有夏商周。為什麽說秦始皇統壹了中國而不是夏商周?難道只是秦國的疆域比夏商周大很多,夏商周因為小而被忽略了嗎?當然不是,因為夏商周雖然是大壹統國家,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壹統國家,因為都是建立在分封制建國的基礎上。大國中有小國,小國中有小國。中央政府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國,分封國自成體系,有很大的自主權。可見,夏商周的統壹只是表面上的統壹,是領土上的統壹,是真正的統壹,是政治上的統壹,也是文化上的統壹。秦朝以前政治上的不統壹很明顯,中央政府無法直接管理地方政府(封國),文化上更是不統壹,遠不如現在。戰國七雄各有文字,各有度量,音不同,文不同,量不同。秦人,趙人,魯人,燕人都清楚,秦始皇滅六國,統壹中國。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從政治上消滅他們的對手,而且在於改變封建制度。今天,雖然我們有50多個民族,雖然每個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漢字幾乎是所有民族的同壹種文字。這壹點很重,小到壹個民族,大到壹個國家。它維系的基礎,除了地域性和血緣,就是文化最深的融合。相同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因為文化的融合,很多原本分裂的國家最終實現了統壹,比如東西德,也因為文化的差異,有些最終獨立了,比如前蘇聯。歐洲分了那麽多小國,卻始終無法統壹。最重要的壹點是有不同的語言,比如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幾乎幾個國家都有幾種語言。雖然面對面,但語言不同,能真正融合嗎?可以說文化不統壹,很難真正統壹。記得在小說《最後壹課》裏,都德說普魯士人想占領地區,改投德意誌,激起了極大的民族自尊心,帶來了極大的屈辱感。真的是文化差異和性格不同的反證,相差可以十萬八千裏以上。政治上,漢朝幾乎照搬秦制,就是為了擺脫其殘暴,保民平安。如果沒有秦王的統壹書寫,把國家改為郡縣,還是分封制,書還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程度。那麽,很可能未來的中國,最終會像歐洲壹樣,分裂成幾個國家或者十幾個國家,我們會引以為豪。中國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的,中國真正的意見是秦始皇的前奏。中國真正的統壹始於秦始皇。真的是因為秦始皇的真正統壹,才讓大壹統的觀念代代深入人心。再小的分裂,再大的南北對峙,還是以大統壹為主。如果秦朝能延續更久,它非常願意把我們的民族稱為秦族,不是漢族,而是秦人。沒有秦始皇,我們能想象它會體面嗎?歷史上沒有假設。我們只知道,因為秦始皇的文化統壹,壹個龐大的民族,壹個遼闊的國家,有了壹個牢不可破的基石。《論語》中有這樣壹段話:“子貢曰:‘管仲不仁乎?桓公殺了宮子久,但他死不了,與他同相。子曰:“管仲是壹個公爵,壹個暴君,壹個世界的征服者,人民至今受他之福。魏冠中,我被留下了。如果壹男壹女原諒了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過了溝。”因為管仲不能死,但是他投敵了,這不符合儒家的標準,但是孔子肯定管仲的功勛。如果孔子活躍在秦朝,他會不會也說“我略勝政府,我被留下了?”如果壹男壹女原諒了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過了溝。“其實孔子並不是壹個古板的人,而是壹個胸懷寬廣的人。他對管仲的評價是基於歷史的高度。秦始皇雖然殘暴,但貢獻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抹殺秦始皇貢獻和功績的人無限擴大他的過錯,是正確的做法嗎?我深感痛心的是,很多持不同政見者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即使不值得稱贊,也沒必要如此辱罵。秦始皇可以說是第壹個被嚴重冤枉的人,說他殘忍。秦始皇並非前無古人,也不會永垂不朽,但他的功勛很少能與他相比。成大事者必有鐵腕。為什麽人們只說他殘忍,卻沒有人肯定他的貢獻?石聞的罪過是什麽?唯壹名太高了!歷史是官方的,但歷史書是人民寫的。附,毛澤東對秦始皇的評價第壹個統壹中國的人——秦始皇(1)是個通古今的專家。(2)有壹次,他對張說:妳說* * *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壹百多次了。(3)孔孟是唯心主義者,荀子是唯物主義者,儒家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和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他補充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實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千百年來,孔子流於形式,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行事。秦始皇用的是李斯,法家,荀子的學生。(4)孔子有壹些優點,但不是很好。我們應該公平。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子是空談。秦始皇是統壹中國的第壹人。不僅在政治上統壹了中國,還統壹了中國的文字和中國的各種制度,比如度量衡,有些壹直沿用至今。中國歷代沒有第二個封建君主超過他,卻被罵了幾千年。(5)勸妳少罵秦始皇,討論壹下燒坑的原因。祖龍魂猶死秦,孔子學名高固。百代擅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悉壹下唐朝的封建論,不要從子侯回到文王。歷代政治家都有建樹,封建社會早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法就要砍頭,他們主張尊重現在,珍惜過去。儒家充滿仁義道德,充滿賊妓,都是主張尊古惜今。(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壹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稱我為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壹派說秦始皇好,壹派說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