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禦前講《講語》受到褒獎,被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於是他便抱著儒家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仕宦生活,還寫了壹篇《出山異數記》,表示他對清朝的感激涕零。但僅僅過了壹年,他便在出差淮陽疏浚黃河海口時,接觸到黑暗的社會現實,逐漸認識到吏治的腐敗。回京後,他雖繼任國子監博士等官,卻主要以讀書和搜藏古物來填補閑散的生活;以戲曲、詩歌的創作來抒發抑郁的胸懷。《桃花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最後脫稿的。《桃花扇》貫註了孔尚任畢生的精力,他說:“予未仕時,每擬作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寤歌之餘,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然獨好誇於密友曰:‘吾有《桃花扇》傳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長安,與僚輩飲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間,他住在泰州,也曾從事劇本的創作。《小說枝談·桃花扇》引《脞語》說:“孔東塘尚任隨孫司空在豐勘裏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棗園中,時譜桃花扇未畢,更闌按拍,歌聲嗚嗚,每壹出成,輒邀映碧***賞。”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樣的記載。同時,他結識了冒辟疆、鄧孝威、杜浚、僧石濤等遺民,得到了不少遺聞和史料,為《桃花扇》的最後定稿做了充分的準備。回京以後,又經過十年慘淡經營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書,次年因文字禍罷官。二年後,他懷著依戀和激憤的心情離京回鄉。“揮淚酬知己,歌騷問上天。真嫌芳草穢,未信美人妍”(《留別王阮亭先生》);“詩人不是無情客,戀闕懷鄉壹例心”(《出彰義門》):便是他當時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幾次出遊,景況頗為蕭條。
孔尚任的戲劇作品除《桃花扇》外,還家和顧彩合撰的《小忽雷》傳奇。小忽雷是唐代宮中的樂器,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有善彈小忽雷的唐宮女鄭中丞因忤旨“賜”死,為宰相權德輿的舊吏梁厚本所救結為夫婦的傳說。《小忽雷》傳奇即以此為藍本,並牽入當時著名文人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生活,描寫了文士和宦官的鬥爭,主題結構都和《桃花扇》類似,但它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成就都遠不及《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