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
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優。
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
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
前言
《獻始興公》是唐代詩人王維出仕拾遺後寫給張九齡希望得到更進壹步提攜的言誌之作。此詩前半部分表示寧願棲隱山林過清貧淡泊的生活也不願為了追求富貴享樂而阿諛巴結王侯,寧可壹輩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謀求仕進;後半部分希望張九齡任用自己,在思想脈絡上仍與前半部分密切相承。全詩語言通俗明快,格調高亢健舉。
註釋
⑴始興公: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名相。此詩題註:時拜右拾遺。
⑵澗水:壹作“澗中。
⑶坐:壹作“食”。粱肉:以粱為飯,以肉為肴。指精美的膳食。《管子·小匡》:“食必粱肉,衣必文繡。”唐杜甫《醉時歌》:“甲第紛紛饜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⑷崎嶇:困厄,歷經險阻。《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外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
⑸匹夫:指平常的人。《晉書·劉隗傳》:“夫嫡妻長子皆杖居廬,故周景王有三年之喪,既除而宴,《春秋》猶譏,況龕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肅喪紀之禮。請免龕官,削侯爵。”
⑹布褐:粗布短衣。漢桓寬《鹽鐵論·通有》:“古者采椽不斲,茅屋不剪,衣布褐,飯土硎,鑄金為鋤,埏埴為器。”
⑺誠:的確,確實。
⑻固:本來。
⑼側聞:從旁聽到。謂傳聞,聽說。漢賈誼《吊屈原賦》:“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大君子:稱道德、文章受人尊仰或地位高的人。《荀子·仲尼》:“其事行也,若是其險汙淫汰也,彼固曷足稱乎大君子之門哉。”此指張九齡。
⑽讎:同”仇“。
⑾公器:此喻官爵。《舊唐書·張九齡傳》:“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
⑿指百姓。《文選·史岑〈出師頌〉》:“蒼生更始,朔風變律。”
⒀賤子:謙稱自己。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⒁感激:感奮激發。漢劉向《說苑·修文》:“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憂。”
⒂曲私:偏私。《荀子·儒效》:“誌不免於曲私,而冀人之以己為公也。”
翻譯
寧可棲隱荒野林,寧可飲取山澗流。不願為己食膏粱,卑躬屈節謁王侯。匹夫節操本鄙陋,粗衣短褐到白頭。運用才智確所短,固守仁義本我優。聽說您是大賢人,任賢不畏親與仇。決不出賣爵官位,事事都為百姓謀。賤子跪席來陳情,能為您的隨從否?感奮世有公正論,偏私庇曲非我求。
鑒賞
張九齡是唐玄宗時代的名臣,於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拜中書令,次年封始興伯。張九齡很賞識詩人王維,在他任中書令的.當年,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據詩題及題下原註“時拜右拾遺”。此詩應作於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這首《獻始興公》則是他出仕拾遺後,希望得到更進壹步的言誌之作。
開頭四句說,寧願棲隱山林,寧願過清貧淡泊的生活,也不願為了追求富貴享樂而阿諛巴結王侯。這裏以飲澗中的流水來代指隱士的清苦生活;以食用小米和肉類,指代豪華的生活;以攀登險峻不平的山峰,比喻委曲求全討好權貴,寫得形象生動,表達思想也很準確。接著的四句進壹步表明心跡,表示寧可壹輩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謀求仕進。自己堅持氣節,不善圓通,在道德操守上,卻能始終如壹。不管出仕還是入仕都不能喪失自己的人格,表達詩人自己剛直不阿的性格。
詩的後半轉到希望張九齡任用自己的意思上來,而在思想脈絡上仍與前半部分密切相承。詩人先以第三者從旁聽說的口吻贊揚始興公。大君子,指張九齡。他作為壹個賢明的宰相,用人唯賢,而不結黨營私;對於國家的官爵,不徇私出賣。他的所作所為,無不為老百姓著想。詩很自然地轉入向張九齡陳情的本意。詩人恭敬虔誠地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做您的下屬嗎?這壹“跪”壹問中,包含著王維對張九齡由衷的傾慕,和渴求得到他的信任的強烈願望。但是,詩人決不是向對方阿諛奉承,乞求利祿。並不希望對方為他而徇私情。最後兩句即表明這種態度:若是出於公正而任用我,我非常感激;如果任用我而存有私心,則不是我所希望的。這樣的結尾,既表達了自己的要求,也照應了上文對張九齡正直無私精神的頌揚,同時又表現了自己講氣節、重操守的品格,使詩歌在結構上很完整,思想境界也很光明磊落。
這首五言古詩,寫得直切明白,健康爽朗。詩中表現了慷慨義氣、剛正無私的精神,語言通俗明快,格調高亢健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