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爺爺是老家的大地主,家財萬貫,在農村。父親早逝,三個兄弟,同父異母的倪肇。
紫葵·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受常州道道宣道,提及杭州道開元宮之事,將名素“申英沖道”賜與大師,賜以真人之名,是玄學漢語中的清凈真人。二哥(同胞)倪子英。元代道教上層社會地位很高,享有各種特權。沒有勞役和賦稅的痛苦,也沒有官場的疲憊。相反,有壹種額外的賺錢方式。
倪瓚從小由大哥撫養,生活極其安逸無憂。倪兆魁邀請了真正的鄉下人王仁甫為他做家教。倪瓚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熏陶和教育下,養成了他與眾不同的人生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事,不願管理生產,自稱懶惰,又稱倪迂腐,常年浸淫詩畫,與儒家理想中的天下大相徑庭,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後做了官。房事幹凈,毛巾壹天洗幾次,房前屋後的樹也經常洗擦。家裏有幾千本書,都是手寫的。
少年的倪瓚,家境殷實,生活寬裕,卻沒有養成紈絝子弟的習慣,抱著自己的學習和修養不放。家中有壹座三層藏書樓——清逸閣,藏書千余卷,有經史、書籍、藏書、佛經、道書等。倪瓚每天在樓上讀書寫詩。除了認真研讀經典,他還涉獵佛教和道教書籍。還有清代著名的書法繪畫作品,如三國時鐘勇寫的《薦季表》,宋代寫的《海嶽廟圖》。倪瓚每天早晚把玩這些名作,用心、用手臨摹,尤其是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姚遠圖、丘山圖,潛心臨摹,模仿其神韻氣質。同時他也經常出去觀光,看到有價值的風景和東西就隨便畫。他仔細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仔細寫生,經常帶著全圖回來。壹方面,倪瓚註重傳統技法的傳承,博采各家之長,刻苦鉆研,為他後來的繪畫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泰任五年(1328),大哥倪昭奎突然去世。接著,邵媽媽和老師相繼去世,倪瓚很難過。他曾經靠大哥享有的特權,後來傾家蕩產。倪瓚成了普通的儒生,家庭經濟日益困難。懷著悲涼的心情,他自己寫詩,詳細描述了自己當時痛苦的環境。
從元歷三年(1330)到十壹年(1351)這二十年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壹時期,倪瓚交遊廣泛,朋友多為僧人、道士、詩人、畫家。他的詩大多也是和這樣的人壹起唱的。他最好的朋友張博昱是壹位著名的道士,倪瓚為他精心繪制了竹石圖。黃是他所推崇的另壹位著名畫家,也是當時道教全真教的著名人物。他比他大32歲,因為他的道學很深。黃曾花65,438+00年為倪瓚繪《江山勝覽圖》長卷二十余尺,是黃淡絳山水的代表作之壹。卷軸的標題是鄭智五子(65,438+0348);倪瓚當時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成了孤獨卑微的性格,逃避現實超越世俗。這種思想在他的繪畫中也有所體現,他的作品表現出壹種蒼涼、樸素、寧靜、稀疏的意向。
從元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間,倪瓚漫遊太湖。行蹤不定,遊遍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以詩畫自娛。這壹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時期。他仔細觀察太湖美景,了解其特點,對其進行濃縮、提煉和概括,創造了新的構圖形式和新的筆墨技法,從而逐漸形成了新的藝術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法奇特,畫法簡單,壹個斜坡的特寫。
旁邊種了三五棵樹,壹兩個茅舍和草亭,中間用壹片空白來表現苗苗的湖波和晴空,以及遠處的群山。畫面靜謐安詳,境界悠遠。這種風格前所未有。這壹階段,倪瓚創作了松林亭(1354)、余慶丘吉(1355)、怪石落圖(1360)、舒婷堯森圖(65438+)。
元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二十五),妻子蔣病逝,對倪瓚打擊很大。大兒子死得早,二兒子不孝。他在生活中越感到孤獨,就越抑郁,不知所措。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叫倪瓚去北京辦事,他不肯去。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八日),寫下《體言真武》壹詩,說的是不甘為官。他在題畫詩和書上只寫了甲子年,不需要洪武形成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留在江陰長涇鄒家。中秋之夜,他因脾氣壞而筋疲力盡,就去齊友之名醫夏顴家求醫,中途在住下。倪瓚病重,於農歷十壹月十壹日(65438+14年2月)死於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葬在Xi、江陰,後來又葬在無錫容英山腳下的祖墳裏。周南寫了壹篇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