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明代開始,研究唐詩的人習慣上把唐詩分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從唐王朝建國,即公元六壹八年起,到八世紀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將近壹百年,時間跨度,成就卻最低。大河長江,源頭壹樣是窄窄淺淺、彎彎曲曲的,但沒有這窄窄淺淺彎彎曲曲,就沒有下遊的浩浩蕩蕩滾滾滔滔。
?
? 初唐的詩壇,還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裝飾風格籠罩下,宮廷詩人不必說,就是四傑這樣強烈要求轉變風氣的人物,詩歌風格也明顯偏於華麗。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叱咤風雲的人物吧,唱出來的也是 “ 結伴戲方塘,攜手上雕航。船移分細浪,風散動浮香 ” 。這種詩與南朝那些跟著皇帝起哄的詩人所作,幾乎無法區分。
?
? 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文學史習慣稱之為王楊盧駱。他們主要活動於七世紀下半葉八十年代以前。這是壹批少年才子,才華橫溢,精神飽滿,壹出場就英氣勃勃;這是壹批*詩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歲;這又是壹批苦命詩人,王勃是淹死的,盧照鄰是因長期癱瘓投水自盡的,駱賓王是被殺的。他們雖然時運不濟,生命多艱,但都立誌要掃蕩詩壇的積*,革除陳陳相因的宮廷文學,要求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在詩中塑造出壹個真實的自我,改變詩歌與時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關系,要叫詩歌具有激情和生氣。他們的能量雖然有限,但先聲奪人,互相呼應,經過壹番縱橫馳騁,終於為唐詩的出場準備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適的氣氛。四傑的成就有限,又沒有完全擺脫南朝綺麗文風的影響,因而頗受後人非議。杜甫對此很是不平,曾斷言指出: “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
? 四傑中成就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歲。他二十六歲時寫的《滕王閣序》,是傳誦千古的名文。據說當時鎮守南昌的都督閻某,把滕王閣修飾壹新,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叫他女婿先寫好壹篇記述滕王閣的文章,到時候假裝是即興創作來向賓客誇耀。宴會時,主人裝模作樣讓在座的人寫。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辭,王勃卻不知天高地厚,竟接過筆來真的寫起來,惹得閻都督勃然大怒。不過,唐朝人胸襟就是寬廣,當王勃寫到 “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 時,閻某大為驚服,不但不生氣,還主動請王勃接著寫下去。 “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 ,黃昏時江邊的這壹幅秋景多麽開闊,多令人神氣飛揚!《滕王閣序》雖然不算詩,但卻是詩味醇厚的壹首散文詩,其審美效應永不會衰變。文章以壹首詩結尾: “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
?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與朋友分手,壹般總不免會有些傷感,這首詩卻壹反常情,認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近鄰壹樣。詩中沒有壹句解釋的話,但天下升平,處處都有能給人踏踏實實的安全感,卻作為堅實的背景襯托在詩的背面。只有時代開放、清寧、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來會遇到什麽意外的侵害,分手時才會有這麽開朗的心情。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表達了人類這種普遍的願望,因而流傳千古,成了隨時都能被引用的名句。
?
? 四傑中的楊炯曾說 “ 愧在盧前,恥居王後 ” 。很顯然,認為排名在盧照鄰之前感到慚愧,是故作謙虛,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他恃才傲物,罵那些裝模作樣的朝廷官員為 “ 麒麟楦 ” ,意思是麒麟的填料。問他此話怎講時,他說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畫麒麟蒙在驢身上,看起來像麒麟,其實揭掉畫皮,不過是壹頭驢。真是罵絕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話,光憑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