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鼎湖山,過了榮和碑亭,走過九轉十八彎的曲徑,就到了步山亭,都說這裏無塵,更有千尋的對聯。在步山亭的東南角,有兩棵大樹。粗略地說,是壹棵樹,但仔細看,是兩棵樹。離地壹米以下看起來像樹頭,壹米以上分成兩個枝幹。靠近北面的是木棉,靠近南面的是龍眼。長到三米高左右的時候,另壹個樹瘤把兩棵樹連在壹起,然後兩棵樹的枝幹都起來了。就像兩棵樹長在壹棵樹頭上,又像壹對戀人手牽手呢喃。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婚姻樹,也有人叫它鴛鴦樹。許多青年男女都來這裏表達他們的感情,壹些善良的男女也來這裏燒香跪拜。
傳說很久以前,鼎湖山有很多寺廟和廟宇,香火鼎盛,每天信眾絡繹不絕。壹天,壹個年輕的尼姑去鼎湖山受戒,在布山亭上休息。《魯豫有約》裏壹個經驗豐富的本山和尚,問路,相戀。兩個年輕人因為不幸被迫追隨空門。當他們再次遇到朋友時,他們有了世俗化的想法。他們約定回去向老師匯報,壹起回老家成家。但在當時的佛教規矩中,尼姑被認為是最不道德的東西,所以她們的要求是不被允許的,而是被批判的。沒過多久,兩個年輕人又在步山亭不期而遇。他們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後,信誓旦旦地說,他們不會生活在壹起,也不會死在同壹個山洞裏,於是他們都在東南枝上自縊了。後來好心人按照他們的遺願,把他們壹起葬在了步山亭的東南面。幾年後,這兩棵樹長在了他們的墳上。現在微風吹過,樹葉搖曳,似乎還能聽到這兩個年輕人的低語。
鼎湖山白雲寺的歷史
唐高宗宜豐三年(678年),禪宗六祖慧能高徒智昌禪師建立白雲寺後,佛教在鼎湖山興起,周圍建有三十六招,至今仍有涅槃臺、撒麥灘、聖僧橋、羅漢城等遺跡,可見當日佛教的興盛。
明代,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中興禪三長老之壹的寒山和尚(1545 ~ 1823)來到肇慶,促進了肇慶佛教救世的復興。
寒山,俗名殷誠,12歲入金陵弘治出家。21歲時,弘治被火燒滅,遊歷河南各地,在全國影響很大。與蓮池、白子兩位高僧壹起,被稱為古佛三長老。萬歷十年,因祈皇嗣應驗,李太後結識;萬歷二十三年,皇帝欲立斧王為太子,與李太後欲立太常發生沖突。皇帝對和尚很生氣,並要求李太後減少膳食,以幫助建立Hoonji和其他禮物。寒山被發配雷州;萬歷二十八年,他路過肇慶鼎湖山白雲寺(當時他正在流亡),捐了25兩白金,請當時的方丈金山寶僧修建白雲寺。萬歷三十四年,寒山被赦。三十九年春末,我在回北方的路上病倒了。金山和尚邀請他到白雲寺療養,在錫住壹年。在此期間,他欣賞了定香山的景色,尤其是青雲寺(俗稱虎窩),並為此寫了壹首詩,說蒼梧西望鼎湖東,黃帝飛升湖空。裴歡回到金雀後,仙女們經常出現在白雲中。青山有蓮花床,殿中放梵宮。倚著杖,獨自站在空中,側著身子抵擋寒風。壹個出現在明初的民間傳說得到了推廣。傳說爛布為了讓七聖羊把七星巖放在西江北岸,為了穩住被大風襲擊的雞舍,還特意安排公雞提前報曉,把黃帝在景山鑄造的大鍋轉移到這裏來。此後,鼎湖山改名為鼎湖山,主峰為雞籠山。
寒山也深入虎窩壹帶,以為群山峰巒環抱,宛若壹朵蓮花,留下了蓮瓣滄綠的詩句,改名蓮花峰。這裏談壹談宜興佛教:白日無犬吠雲封,夜有龍聽。
寒山著有《冷易》、《冷稼集》、《華南筆記》等。後來明浮山等人把寒山法師全集錄了40卷。
明朝崇禎六年(1633),高要縣上地村人梁少川信佛,從陽江遠道而來的新人朱子仁等10余人在蓮花峰虎穴紮根,希望能侍奉痛恨凈土宗的東晉開國元勛慧遠(364 ~ 416)和65433。
拜幀第七年(1634),朱子仁對棲息地(15861858)高度厭惡。他在廣州白雲山普濟寺剃度染被,法名弘贊。後來他改名叫人參,然後就輕松成了牛人參。他按照棲息地返回了半年。
次年(1635)秋,適棲谷從廣州到新興郭汜寺(六祖慧能在家鄉出生),出端州、廣利。牛神等人加入人群歡迎他進入鼎湖,並力勸他做青雲寺住持。因為廣州局勢緊張,清軍逼近,他想躲遠點害,答應第二年再來。
崇禎九年(1636),農歷五月二十六日,齊河在鼎湖山正式開山,將蓮花寺改為青雲寺。據說他第壹次進入這座山的祭壇時,看見五色雲朵出現在峰頂。齊河認為擁有青雲二府是個吉兆,於是給自己取名雲頂老人。齊河還認為,青雲二字的意思是此寺也是雲山居之道,不忘其根。
據青雲寺記載,此山為博山鐘鼓,有雲起之規,禪、凈、法皆善。
從法定繼承人的世系來看,歷代鼎湖山的住持都是禪宗六祖高清源手下的石僧(770~790)和曹洞宗創始人博山派的後裔,在洞中正宗,以博山緣來為始祖。和尚齊河是石和尚要遷三十五孫,博山與和尚法(博山二)無異,故稱博山鐘鼓。而齊河本人也曾經同時學習過凈土宗和法宗。先拜比亞,後拜寒山,傳承之法無異。曾參加法門派尼姑庵和尚到廣州霍卓基,被腳警,杭州雲起寺蓮池和尚賜披風。蓮池和尚是蓮宗(東晉時凈土宗由慧遠和尚而來,又稱蓮宗)九祖之壹。在佛教史上,它聯合了兩個禪宗派別,制定了十條聖約,僧侶們視之為戒律法。至今慶雲寺的和尚們還遵循著,所以過這樣的日子是壹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