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初雪降臨?

初雪降臨?

? 時光飛逝,轉眼已是壹年之中最後壹個月了。看看日歷,小雪大雪均已過,冬至將至,妳們那裏下雪了嗎?

? 作為壹枚宅人,我宅在南方,遊歷並不多,沒見過幾次雪,正在飄著的雪就見得更少了。所見的雪雖不及影視上看到的那麽壯觀,也沒有幼時夢裏所見的那麽柔美,卻也留下了壹些美好的印象:比如白天的雪帶來光的變化,在雪的映襯下,人的皮膚瞬間提亮,每個人的顏值仿佛都提升了幾分,拍起照來更好看;比如晚上的雪讓喧囂沈寂下來,曾帶給我壹個奇妙的體驗。

那是壹個傍晚,我在壹間家常小館裏飽餐了壹頓熱乎乎的餃子,渾身暖暖地走到門口的路燈下。天正在下小雨,當時天寒地凍,我的身上裹得像只裹蒸粽,自然沒立刻感覺到衣服被雨淋,可頭上沒戴帽子怎麽也沒感覺到被雨淋濕了頭?伸出手也接不到壹滴雨水,好奇怪,哪怕是梅雨季節的細雨手心也是能感覺到的嘛。正訝異著,聽到小館門口的夥計說“下雪了”,才知是細雪在飄呢!不由得仰起頭,像個小孩似地看著細細的雪在昏黃的燈光下飄舞著,跳躍著。我想留個紀念,遂拿出小諾對著燈光下的飄雪拍張照。沒按快門的時候明明看見雪在飄,按下快門卻壹片昏黃啥也看不出來。我心下自問:真的是在飄雪麽?還是我的手機太渣?感覺周圍似乎比平時安靜些,可能有些店鋪提前打烊了吧?寥寥行人默默地走在人行道上,不疾不徐,他們興許早就習以為常了。看了壹會兒,天氣漸漸越發寒冷,我趕緊回酒店歇息了。次日清晨,窗外天亮得很早。出門時看見馬路邊、人行道上、花圃邊有薄薄的積雪,積雪的邊緣呈半透明,在陽光下顯得圓潤晶瑩,整條街都格外明亮些。我確信昨晚真的下雪了。

? 妳還記得所見過的第壹場雪或者最美的雪嗎?讓我們來讀壹首純美的雪景詩吧!要是同時喝杯熱乎乎的奶茶或咖啡,讓身心放松片刻,懶洋洋地腦海裏再次浮現妳所見過的最美雪景、或者雖然沒見過卻憧憬許久的冰雪天地,是不是也算壹種小確幸?

? 這首由美國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所作的 The First Snow 其標題有的譯成《初雪》,有的譯成《初雪之美》,我喜歡譯成《初雪降臨》。詩歌翻譯本來就帶有較多的個人風格因素在內,各有所愛很正常嘛,嘿嘿~先看看原文如下:

? 說真的,乍壹看好像也沒啥特別。尤其是第壹行,The first snow came. 這是多麽平常普通的句子呀!譯成大白話就是“第壹場雪來了”;接著第二行,How beautiful it was,就像講解語法知識——感嘆句時最常用的例句了!譯成大白話就是“它多美呀”。

? 不過,從第三行開始就漸漸感受到壹種詩意的美了,且神奇的是:當我們把這首詩朗讀起來,也許妳會和我壹樣發覺它更美了。就拿第三行來說吧,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 all night long 這壹行字數不多卻有五個詞都具有相近的元音[?: ](Falling, all, all)和[ ? ](long, long),還有兩個詞具有相同的輔音開頭[ s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 all night long對仗工整,這些因素讓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是不是也發覺作者帶有壹種或驚嘆或欣喜的感情色彩?接著往下讀,配合著音韻、停頓、對比、排比等等手法的運用,視覺上,風景描寫很有白茫茫灰蒙蒙的畫面感;聽覺上,聲音的描述也仿佛讓我“聽到”了那份靜謐和叮當馬鈴聲;而且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比如:What silence, ... and what seclusion! 還有:Every sound ..., every noise ...。再比如:No more ..., no more ..., only the ..., beating as swift and merrily as the hearts of children.

? 讀完全詩,再回過頭來看看第壹、二行,這平常普通的句子恰好為後面的佳句起了壹個很好的開頭鋪墊,其實不簡單。我忽然想起《紅樓夢》裏的壹個場景,第五十回說到某年下了第壹場雪,大觀園裏的姐妹們和寶玉成立詩社,聚在蘆雪庵,壹起玩作詩聯句。王熙鳳以壹句大白話“壹夜北風緊”給大家起了個頭,還自嘲這是“壹句粗話”,可這句“粗話”卻得到大觀園裏文學素養極高的壹群詩社成員的稱贊。我想,除去他們奉承鳳姐或者不想掃大家的興等因素,他們的稱贊也確實有道理。我且把原文附上,您看是不是這樣?

? 看了這壹段,也許您已經猜到我想說什麽了吧?對於這首詩The First Snow,首句簡單無比的大白話The first snow came. 不就相當於鳳姐嘴裏的那句所謂的粗話“壹夜北風緊”麽?其實壹點兒也不粗,真真不簡單,正是會作詩的起法呢!可見,詩歌作為文學的壹種形式,總有些東西是相通的或永恒的,跟語言差異無關,跟文化差異無關,跟時代變遷無關,這部分可以引起***鳴與理解的東西也許就是藝術了吧?我沒有正統地學過藝術,理論基礎貧乏得很,有些看法和觀點乃基於感受而得出,難免帶有某種程度的視野局限。歡迎您的交流指正和分享。以下是我借鑒了其他譯文版本,也譯了壹個版本練練筆:

那麽這位和鳳姐不約而同地用了“壹句粗話”起詩的本詩作者是何許人也?我搜了壹下維基百科關於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的生平介紹,從中選取幾點翻譯過來給大家分享壹下,想要詳細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進壹步去網上閱讀。

? 哈哈,圖片上朗費羅照片旁邊的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就是:與君壹席話,勝讀十年書。我也覺得這句話好熟悉呀!這簡直就是直譯嘛!到底這句老話始於中文典故還是朗費羅之言,我也不敢確定,您若了解壹二,說與我聽聽,如何?

上面這壹段總體簡介是說:

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生卒日期:1807年2月27日~1882年3月24日)是壹位美國詩人和教育者,他的作品包括《保羅·裏維爾的夜奔》、《海華沙之歌》和《伊萬傑琳》。他也是第壹位翻譯但丁的《神曲》的美國人,也是來自新英格蘭州的五名“爐邊詩人”中的壹員。

上面這段話主要講朗費羅的詩歌創作類型:

朗費羅的許多作品被歸類為抒情詩,但他也嘗試過很多別的形式,包括六音步詩和自由詩體(我認為這首The First Snow就屬於自由體詩。)。他出版的詩作展現了多種才華,運用抑揚格和揚抑格、無韻體、英雄雙行體、敘事民謠和十四行詩。很典型地,在決定采用恰當的韻體格式之前,他會長時間仔細考慮詩歌創作的主題。他的許多作品因其悠揚悅耳的音樂性而為人們所認可。正如他所說,“壹個作家對其讀者的要求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傾聽’。”

上面這段話主要是關於朗費羅的翻譯成就,大意如下:

他(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也壹名重要的翻譯家;他的但丁作品的譯作成為了那些想要成為高雅文化壹份子的人們的必修課。他還鼓勵並支持其他譯者。在1845年,他出版了壹本八百頁的譯作匯編《歐洲詩人與詩歌》,這是由其他作家包括他的很多朋友和同事科尼利厄斯·康威·費爾頓所作。朗費羅想要讓這本選集“把英文譯作集合起來,變成形式上小巧方便,內容上盡可能多的詩歌合集,這些詩作曾分散在不同書卷裏,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為了紀念他在翻譯方面所承擔的(推動者)角色,哈佛大學於1994年成立了朗費羅學院,致力於美國除英語以外,各種語言的文學寫作。

? 以本人有限的認知,我覺得如果壹個人承擔了某個領域的推動者角色,那麽他們的人格魅力、專業或學術水準和發自內心的熱愛都是非凡的吧?以下是我從網上看到的壹些亨利·朗費羅的格言片語,也許可以管中窺豹了解壹下他的創作和為人處事。至於這裏面有沒有壹些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名人格言(這種事情網上也不少,妳懂的……),那我就沒有考證過哦,如果您發現有,請壹定告訴我壹聲,謝謝!

? 為了方便更多人閱讀這些格言,我把它們翻譯了壹下,從上到下,從左至右,分別是:

壹,成功不需要太多的能力,只需把妳能做的事做好,而且無論做什麽事都不計名利也要把它做好。如果最終得到名利了,那也是因為實至名歸,而非追逐得來。

二,偉人的高度並非壹蹴而就達到的,他們,在同伴入睡了,仍在夜裏孜孜不倦地辛苦工作。

三,在每個人的人生中,總會有些雨,總會有些黑暗和沈郁的日子。

四,音樂是全人類通用的語言。

五,堅持不懈是成功的偉大因素。如果妳在大門口敲門足夠久聲音足夠大,妳壹定會叫醒某個人。

六,品性宜樸實,態度宜樸實,風格宜樸實;壹切事物,最頂級的優秀就是樸實。

七,下雨的時候,壹個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讓它下吧。

? 願妳我都能從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化為己用,成就更壹個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