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天壹城,肉身進度符合預期。日叨卻是壹瀉千裏的落下了。得壹叨叨補回來,紮紮實實的。
「臨海篇」2
縣級市(臺州下屬)
別名:鹿城、回浦、臨城。“臨海”得名應在三國東吳時期,而之後1800年,臨海作為市名至今未變。府郡名歷經臨海郡、赤城郡、處州、括州、臺州等多個名字,宋朝後壹直稱為臺州。
面積2203 平方公裏,常住人口110萬。
方言:吳語-臺州片-臨三小片。
2020年GDP738.5 億元。
臨海歷史上長期是臺州府治(上篇「 臨海不“臨海” 」已述),現雖降級為臺州下轄縣級行政區,且與中國大多城市壹樣經歷了大肆拆古建的階段,但所幸仍有壹定程度的保留,昔時風度依稀仍見。
登上巾山頂的大文峰塔,推開不起眼的塔門,沿壹條僅能供壹人拾級的窄梯盤繞而上,塔內光線晦暗,小心翼翼攀至塔頂,終俯瞰到府城,府城與山間的河道,即是靈江,當初倭寇便是沿著靈江溯流而上至臨海襲擾,
明朝人文地理學者王士性,對臨海府城的地理特征有段概括,“浙江十壹郡城池,唯吾臺最據險,西南二面臨大江(靈江),西北巉巖參削插天(北固山),雖鳥道亦無。止東南面平夷,又有大湖深濠(東湖),故不可攻。倭雖數至城下,無能為也。”
倭”無能為也”的另壹大原因,是臨海城墻。(上叨已經講過城墻,這裏做點補充)
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上烽火敵臺的樣式,並非初時即如此,而是在明代才應用於長城上,因這來自於戚繼光在臨海抗倭時的創建,雙層空心敵臺。
明朝實施海禁,海上走私貿易隨之猖獗。為加強海防,明朝政府在浙江海岸線上修起了壹道海上長城——54座衛城、99座所城、353 處巡檢司、997 座烽堠、313座墩、48 座臺、24 座塘鋪,還有數目眾多的水寨、城堡。臺州府城,也即臨海,正位於這條防線中樞位置。
但這道海上長城並沒能阻止住倭寇的侵襲,海防經常被倭寇攻破。1556年,28歲的戚繼光升任臺州軍事主官(正是風華正茂啊),他從沿海漁民的石壘砌民居建築中得到啟發,將城墻增高加寬加固,城墻兩側以石條為基座,磚石包砌到頂,增高了城堞,統壹了垛口高度,建造出空心敵樓。升級改造後的臺州府城墻全長6286米(現存4671米),守護作用大大加強,可首尾相護,兼具瞭望和儲備休整功能。
戚繼光因抗倭成績斐然,後升任薊鎮總兵(薊鎮為長城“九鎮”之壹,職責是拱衛京師,總兵駐地在今河北薊縣),並征調兩萬多浙江兵北上,這批修築過臺州府城墻的子弟兵,成為升級明長城的“技術骨幹”,他們將雙層空心敵臺等的修造技藝和經驗運用到長城上。
城墻下的靈江,夕陽映照中平靜溫柔。
但她還有兇狠無情的另壹面。歷史上靈江時常發生洪災,沖淹老城。臨海城墻上的馬面墻、和甕城修剪成圓弧形,都是為了緩解靈江洪水對城墻的沖擊。
下圖右側的小山包是巾山,山頂兩個塔是大小文峰塔,本文第壹張圖就是在大文峰塔中拍攝。
近處山下塔,是龍興寺內千佛塔。
很多上世紀80/90年代的職工宿舍樓,間雜在古城裏,與飛揚檐角們壹起分享天際線。
背後露著古城裏唯壹壹棟高層建築,好在是醫院住院大樓,讓病人時刻能夠有開闊的視野,或也有壹絲撫慰傷痛之力。
府城裏也有不少近代民國時期建築,經過歲月洗滌,與宋明清式樣古居早已和諧相處。
坊門,即是裏坊制間隔,還擔負著隔絕火患的作用。
到處都是這樣想窺探、獵奇的遊客。(正是我們壹行。)
壹尊想不怒自威卻偏偏讓人感覺親昵可愛的武士小石雕。
左邊藍衣女娃試正圖不怒自威,右邊橘衣女娃正試圖親昵可愛。
相對於全然退讓給遊人的全盤商業化古城,這裏仍生活著很多世代居於此的居民,他們敞開著大門,似乎絲毫不介意陌生目光闖入自己的生活。
或許也是無奈,無奈到無感。
走累了,路邊歇歇腳,倒也像是融入了此間生活。
鎖了門進不去,只可遠觀的東湖公園。
鎮守府城的士兵,
我們穿過他們去吃早飯。似乎是有安全感的。
並,未被要求出示健康碼行程碼,更是顯得親切和煦了。
前晚閉館沒能進來的“中國人民銀行”舊址,次日早上又路過,探頭進來看,墻上壹排領袖照很有回憶點。
龍興寺千佛塔下的供佛洞龕。後排左二羅漢頭頗有風格。
達到了前面那個小武士雕塑不曾習得的不怒自威感。就造像功力而言,實數上乘。
龍興寺的臨海高僧思托,跟隨鑒真東渡日本,且是唯壹參與六次東渡的弟子。
鑒真東渡後半個世紀,日本僧人最澄於唐貞元二十年(804)來到臨海,並在龍興寺學習佛法和茶道。回國後,成為日本天臺宗創始人。
千佛塔,滄桑見性。
壹排原本普普通通,卻被我拍得極具形式感的樓梯。
綠巨人參天大樹。
細微角落裏,也有角落裏的生存之道。
兩只壹起蛻皮的昆蟲,它們是情侶?是兄弟?是姐妹?是惺惺相惜的對手?
壹位正在品味蜜桃型冰棒的軍事風鐵漢。
很多大樹得以幸存,我料是其位置特殊,與佛為伍,當受敬畏。
這或許也是寺院裏多大樹。
壹個曾經慣性裝X,如今疏於操練,顯已生澀的路人。
地道風物「臨海 | 千年臺州府,滿街文化人」
王硯主編《風物中國誌·臨海》
徐三見主編《臺州府城墻全篇》
魯曉敏撰《絕版的“江南長城”》
「晚明軍隊的悲哀——薊鎮兵變」
「1800年未改名的濱海城市臨海,得名竟然因為山而不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