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燃燈佛塔
燃燒燈塔(全稱燃燒佛佛塔,又名通州塔)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西北的京杭運河源頭岸邊。燃燒的佛塔是古代通州八景之壹,位於通州區北端的運河西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是通州的象征。這座八角形的13層塔樓高約49米。塔基中的住友塔呈蓮花狀,塔內有壹尊燒佛石像。原塔高48米,基圍44米。它有壹個磚木結構,固體屋檐,13個八角樓,須彌座,雙腰。磚雕嵌在四周。塔的每個角落有104尊佛像,椽子上掛著壹個(兩個鈴鐺)和2248個* *,每個外墻上都刻著壹個相信女人的男人。十三樓南側牌坊間有壹磚詩碑,壹首七律詩,是建塔僧所撰,所刻。塔頂有壹棵自生榆樹,樹幹直徑17 cm,高3.7米,樹齡200多年。樹很少長在塔頂。現在樹已經移植到塔下的葫蘆湖了。燃佛佛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建築結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故稱古塔淩雲。相傳,焚佛舍利塔是為收藏焚佛舍利而建。佛塔內供奉著燃燒的佛祖遺骨,佛祖舍利收藏。據介紹,該塔始建於北周,在以後的朝代壹直保持著。燈塔為磚木結構,實心檐,13層八角樓,略有分割。是須彌,雙腰,每邊都鑲嵌著精美的磚雕。下腰配兩條龍戲珠,上腰配三盆門,內嵌仙人,角上雕鎧甲頭盔。因塔距潞河數百米,影懸河中,乾隆曾稱之為“縣城塔景落浪尖”。古書記載是遼代遺跡,但在1987的建造中發現了新的證據。13樓有壹首古詩,如“魏古塔鎮廬陵,周唐人所建”,經專家確認為北周建築。1979,已成為北京市文保單位。這座古塔共有2248個掛鐘,塔上掛的銅鐘數量為世界之最。尤其是古塔的倩影掛在200米外的大運河上,雲霧繚繞,綠樹成蔭,美不勝收,為古代文人墨客來通州吟詩舞墨留下了無數美麗的傳說。塔樓13層有壹棵榆樹。壹定是鳥的種子,在淩雲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了保護古塔,榆樹被移到了塔下的公園裏。如今它枝繁葉茂,蔚為壯觀,被通州人視為其精神象征。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通州以北的六合住著壹條白色的惡龍。每年春天,它都會喝光河水,導致兩岸的莊稼幹枯死亡。在夏天,它吐出惡水,引發洪水,淹沒整個村莊和農田。為了對抗白龍,人們春天挖井,夏天築堤。白龍用沙子填滿了井,用更加猖狂的洪水沖刷著河岸。但人民不屈不撓,挖井築堤,與白龍誓死捍衛家園。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派神仙下凡為百姓建造了這座寶塔,並以燃佛之力將白龍置於寶塔之下。燃佛還派了兩個光明使者——塔影和金姬守護寶塔。後來塔英被佛祖招回西方,金雞戀戀不舍。臨別時,金雞傷心地對塔英說:“妳走了以後,我就壹個人了,沒有什麽可以遮擋我的陽光。”當他聽到這些,他拿了壹塊榆樹錢。很快,壹棵神奇的榆樹長在了古塔上。唐山地震後,寶塔受到影響。政府出資修繕時,塔上的榆樹就種在了塔東的平地上。如今枝葉繁茂,美不勝收,吸引了眾多遊客駐足欣賞。據縣誌記載,此塔始建於北周,唐、元、明三代均有修繕。磚木結構,實檐,八角13層,略分。原高48米,周長44米。是須彌,雙腰,每邊都鑲嵌著精美的磚雕。下腰配兩個龍玩珠,上腰配三個壺門,鑲嵌仙人。角雕刻在盔甲和頭盔上。此塔距潞河數百米,但其影倒映於河中,所以乾隆皇帝有“縣城塔景落於浪尖”之詩。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發現壹顆佛牙和數百件遺物。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通州,毀塔;唐山地震受損1976。1985年9月重修寶塔,寶塔加高5米。增加了相輪二、圓燈壹、陽月壹、朱寶四,增加了避雷針。塔頂的蓮花基座和每個塔的屋檐都被重建,青銅鐘被鑄造並用原色油裝飾。關於燃燒的燈塔有很多傳說,其中壹個是舍利子放在哪壹層?這壹直是個謎。清朝康熙18年,通州地區發生7-8級地震,燈塔塔倒塌。據縣誌記載,當時很多人看到塔內藏著十幾件舍利子和壹顆佛牙。後來重建時,舍利子和佛牙被重新安置在塔的“天宮”裏。“天宮是塔的幾樓,但沒有記載。不清楚裏面有沒有舍利子和佛牙。”據專家稱,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修復了這座塔。“當時只修了13樓。現在我只能確定天宮不在13樓。”。據《燕山夜話》“除夕時,佛燈出通州塔,萬燈繞盤山各寺,止於定光佛塔,或雲塔中有舍利”。據《周誌》“凡盤山見佛。每到除夕,趙雲山寺的定光佛塔、冀州都樂寺的觀音閣、通州鼓山的佛塔都有燈光,互通有無,各歸原處。”1900八國聯軍入侵通州,摧毀城樓。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基蓮花被地震破壞,導致塔身多處開裂。1985年重修,增設相輪二、圓光壹、陽月壹、玉柱四,避雷針,蓮花座重修,銅鈴補上,塔榆移植在地。以前的縉雲塔和通州標誌都是高樓環繞,很難看到風景。但從沿濱河北路浮橋方向向南,向西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巍峨的寶塔依然矗立在過去,可見塔基地勢之高。關於火燒燈塔的傳說和故事比其他任何建築都多,都與通州有關。還有傳說:塔通向大海,兩只鯰魚精被鎖鏈鎖住。因為他們經常興風作浪,誰也壓制不了他們,所以他們請來清朝的大學助教紀曉嵐親自鎖魚。此後風平浪靜,沒有發生洪水。當妳走近這座塔時,如果妳仔細聽,妳會聽到輕微的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