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個藝術角度來看,《蜀道難》都可以算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
首先是強烈的感情。開篇作者就用了“唉,小偷!”危險性高!“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強烈詠聲直沖而下,表達了他對蜀道高險的驚愕與感慨。然後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重復了兩遍這種吟誦,把自己強烈的感情包裹在全詩之中,給人壹種唱三嘆,來來回回的感覺,讓人心情激動。
二是極度誇張。誇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但是,李白的誇張是少有的。他在作品中常常把事情誇張到極致,他經常用“錢”。“萬”等巨大數字來形容這次改裝。“白發三千尺”、“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就是典型的例子。就舒道南而言,他的誇張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人說升天最難;又說:“蜀道難通,難於上青天!”成語中有“虎頭蛇尾”的說法,但他卻說:“蜀道難學”,“聞之色變!”民歌
都說“武功太白,三百日不死”,在他筆下卻變成了“最高的峭壁勉強低於天壹尺”。為了強調秦、蜀交通阻斷的時間之長,他說是“四萬八千年”,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的蜿蜒曲折,他說是“百步九十折”;為了表現蜀道的巍峨,他甚至誇張地說,即使是為太陽而驅的六條龍,也會掉頭返回東方...這些極端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物的實際,卻強烈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和奇險,突出了它的凜然氣勢。
第三,想象力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了時空的限制,沒有任何約束。從蠶叢創始、武定開山的古老傳說,到“白日有饕餮猛虎畏,黑夜有劇毒爬蟲”的可怕現實,從六龍歸天到跌宕起伏的深淵;有各種各樣的圖片與最高的峭壁勉強壹英尺以下的天堂和幹燥的松樹掛,頭向下,從懸崖的臉,以及各種聲音的悲傷的鳥,秭歸條和發送通過萬谷雷旋轉的石頭。甚至還有“氣喘籲籲,我們刷獵戶座,過井星,然後,雙手抱胸,壹聲呻吟,癱倒在地”的親身經歷和現場感受。作者以神奇的想象力,描繪了這條蜀中大道的面貌,生動地渲染了它陰森幽靜的氣氛,使人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落筆太白,產生雲”(《太白演余省》),形象地講述了人們讀完《蜀道難》後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需要註意的是,作者還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肆意的誇張將神話傳說結合起來,使三者相輔相成,融為壹體。這是李白詩歌浪漫風格的壹個顯著特點,也是這首詩的另壹個藝術特色。在這首詩中,作者采用了蠶開國門、五季開山、哭恨小兒的古老傳說和六龍歸日的瑰麗神話,編織成他對蜀道艱辛的奇特想象和誇張描寫,在作品中的山石疊上塗抹了壹層古樸、悲涼、神秘的色彩,使整部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浪漫氣息。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神話傳說既是作者想象的內容,也是他肆意誇張的體現。它們是相互外在的,不可分割的。
最後,談談《蜀道難》中句式的靈活和語言的奔放。李白生性豪放,也喜歡用自由的句式和葉韻散漫的唱腔寫詩,借以抒發胸中的沈浮。這首詩是七言壹行,以七言為主句式,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的只有三個字,老的有十壹個,長短不壹,散了又交,時而潦草,時而工整,隨意又舒服。從語言的角度看,既有“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的對稱擺放順序,也有“人在遠方”的松散舒展;這裏既有枯松垂下頭,面對懸崖的精致和莊嚴,又有絲綢之城的流暢和輕盈,雖然是美味的,我寧願趕快回家。“危險很高”這句話是同義反復,也是自命不凡。重寫以揚氣勢:虛詞對“Ehuhuhuhu”壹詞的選擇是無意的卻是獨特的,也是用四川話入詩...無拘無束,無規範可循,卻又無用不恰當,在內容和情感表達上起到了卓有成效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