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有芷兮澧有蘭"的意思本指生於沅澧兩岸的芳草,後用以比喻高潔的人或事物。
壹、原文:
《九歌·湘夫人?》 先秦 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臯,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
二、譯文:
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極目遠眺啊使我惆悵。
樹木輕搖啊秋風初涼,洞庭起波啊樹葉落降。
踩著白薠啊縱目四望,與佳人相約啊在今天晚上。
鳥兒為什麽聚集在水草之處?魚網為什麽掛結在樹梢之上?
沅水芷草綠啊澧水蘭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卻不敢明講。
神思恍惚啊望著遠方,只見江水啊緩緩流淌。
麋鹿為什麽在庭院裏覓食?蛟龍為什麽在水邊遊蕩?
清晨我打馬在江畔奔馳,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聽說湘夫人啊在召喚著我,我將駕車啊與她同往。
……
三、賞析:
人們在祭湘君時,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時,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愛慕之深情。他們借神為對象,寄托人間純樸真摯的愛情;同時也反映楚國人民與自然界的和諧。因為縱灌南楚的湘水與楚國人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她像慈愛的母親,哺育著楚國世世代代的人民。人們對湘水寄予深切的愛,把湘水視為愛之河,幸福之河,進而把湘水的描寫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壹樣演出悲歡離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體地罩上了歷史傳說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與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為原型的。這樣壹來,神的形象不僅更為豐富生動,也更能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親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誌向遠大。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沈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壹,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